
五一假期的第三天,魏则西事件还没有平息,国民对于医疗安全问题的讨论热情高涨。本文作者则深入一线,走访了真正的医学专家,对魏则西一家寄与最后希望的DC-CIK疗法进行了专业化解读,值得细看。
DC-CIK疗法大有来头。
2011年9月30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免疫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罹患胰腺癌逝世。
未料,3天后,诺贝奖委员会宣布斯坦曼获得当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的奖金,以表扬他“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因诺贝尔委员会维持授奖的决定,斯坦曼成为史无前例的唯一一位过世后获诺贝尔奖的学者。
斯坦曼是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树突状细胞,简称DC细胞)的最早发现者,晚年致力于基于树突细胞的肿瘤疫苗的研发。他还利用自己研发的疫苗成功地将生命延长了4年,原本他生命最后的时间被医生认为只有一年。
这种方法与魏则西最后接受的DC-CIK疗法类似。
事实上,斯坦曼生前也知道,该疗法对有些人有效,而对另一些则可能无效。所以利用该疗法治疗肿瘤患者,需要加以选择。
DC-CIK疗法的原理是什么,是否如一些医院大肆宣扬的那般有效?实际临床治疗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理性看待远未成熟的免疫治疗技术?《知识分子》就此专访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千人计划教授、著名免疫学专家林欣以及清华大学博士何霆。
总体效应不大,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Q:DC-CIK治疗的原理主要是什么?
林欣:DC-CIK细胞治疗,主要原理如下,首先将患者自己的DC细胞提取出来在体外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或者是肿瘤相关抗原肽进行抚育来诱导DC细胞成熟,同时将患者的淋巴细胞提取出来在体外用细胞因子激活成为CIK细胞,然后在体外将肿瘤抗原诱导成熟的DC细胞和CIK细胞共同培养进行肿瘤抗原呈递来激活肿瘤抗原相应的淋巴细胞,再把它们回输给病人体内。
简而言之,患者体内原本含有这些抗肿瘤的T细胞,但是含量很少,且没有激活。所以通过在体外环境模拟,激活此类T细胞,再将其回输给病人进行治疗。基于以上原理,该方法对肿瘤进行治疗存在可能性。但这种方法有其短板,从而使其效果不佳,如在肿瘤患者个体中,含有肿瘤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要么随着人体年龄的增大,这类细胞也会逐渐减少,患癌的可能性于是就增大了,要么这些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被压制了,无法杀伤和清除肿瘤细胞。目前,DC-CIK治疗对很少数一些病人有一些特异的作用,但是总体效应不大,不能做为主要治疗手段。因此国内大多数肿瘤医院和研究治疗中心都是把DC-CIK治疗作为手术、放疗、化疗之外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何霆:DC-CIK细胞治疗技术是利用DC和CIK细胞联合应用治疗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技术。DC细胞是一种抗原递呈细胞,参与抗原的识别、加工处理与递呈,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产生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帮助机体对抗原的清除。CIK细胞(Cytokine Induce Killer cells,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在多种细胞因子(如白介素、干扰素)等刺激下,由外周血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而成,主要是CD3和CD56阳性的一群异质性细胞,具有一定的非特异的抗肿瘤活性。DC能够识别抗原、激发特异性免疫系统,CIK细胞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细胞毒性和分泌细胞因子等途径杀伤肿瘤细胞。将二者分别培养,联合回输,理论上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共同对抗肿瘤的效果。
Q:DC-CIK治疗目前在国内主要的适应症是什么?
何霆:由于DC-CIK细胞发挥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等因素限制,因此理论上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在我国很多医院已被应用于多种癌症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概包括肺癌、肝癌、胃癌、肠癌、肾癌、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鼻咽瘤、乳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舌癌、甲状腺癌等。
Q:DC-CIK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