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调研报告 药界动态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遏制保健品乱象需深化改革

总结不法商家忽悠老人的四大招:第一招,洗脑营销。打着免费健康讲座的旗号,虚构夸大他们的病情。第二招,亲情营销。一见面就喊爷爷奶奶,哄着老人高兴。第三招,体验营销。拉着老人体验各种医疗器械。第四招,免费体检。打着免费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吓唬老人掏钱治病。

其实,我国对保健食品的审批管理非常严格,从生产资质、产品质量、批文审批、销售、宣传等多个方面加以管控。尽管如此,保健品管理一直是“老大难”。在保健品市场上,制假售假、假冒文号、掺入药物、夸大功效等众多问题屡见不鲜。

有专家表示,保健食品的乱象,与我国食品监管“重审批、轻监管”不无关系。由于财力及多种因素的约束,政府不可能无限制配置监管资源。在监管资源的配置上,审评、审批占用了大量的资源,而过程性监管和市场监管属于事中、事后监管,所配置的资源则相对薄弱。

保健食品比较突出的问题出现在生产过程和销售领域。之前媒体曝光了螺旋藻片、深海鱼油软胶囊、天然维生素E等产品,令人震惊。结果显示,60%以上的螺旋藻保健品中重金属铅含量超标,70%以上的鱼油软胶囊含量远远低于批文含量,甚至功效成分未检出。显然,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上市审批把关不严造成的,而是源于生产过程。

事前的审批代替不了事中、事后监管。缺乏全程监管,报批时送检的样品中并无“非法成分”,最终产品有可能会非法添加。因此,保健食品行业当前迫切需要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

洗脑式营销、亲情式营销、体验式营销、免费体检式营销……骗子的这些骗术让老年人屡屡受骗甚至深陷其中。让老人远离骗局,让骗子没有市场,不只需要相关部门“严查”、“严打”、“严管”,还需深化制度改革,改变当前的“重审批、轻监管”弊端。建立保健食品监管新机制,完善日常监管和长效监管,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全。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护国寺中医医院违规收费被黄牌警示

手机扫医院服务号 病案资料送到家

医保卡背后的“猫鼠游戏”

医院员工伪造住院信息 骗取医保金12万

人社部:年内实现大病医保全覆盖

广西自治区:2015年关于公布2月份广西政府办

河南省:2015年关于同意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

河南省:2015年关于同意羚翘解毒丸等17个常

湖南省;2015年关于公示部分企业名称变更的

山东省:2015年关于山东医疗机构常用低价药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调研报告 药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