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廉价药品频频断供 政策出台缘何仍无保障?

低价药、罕见药频频断供有特殊通道方便药企亦难解决问题

从今年8月开始,不到20元一支的廉价化疗药放线菌素D就陆续传出断供的消息;仅7.8元一支、用于治疗婴儿痉挛症的注射促皮质素也严重缺货。在国内许多医药论坛上陆续出现了为孩子、为患者治病求药的网帖,各地廉价药断供的现象再次引起人们关注。记者走访发现,在医疗资源相对较集中的广州,近年来这种现象也频频出现。特别是一些特效药的短缺,更影响治疗进展,让医生很伤脑筋

而面对日益短缺的廉价药和孤儿药,药企则认为没有利润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反而是缺乏畅通的渠道和模式确保患者利益和药企利益之间获得平衡,只有二者平衡才能确保廉价药和孤儿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广州日报记者翁淑贤、胡亚平

放线菌素D对肾母细胞瘤患儿的副作用小些,效果可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副主任兰和魁记得,一两个月前,他在临床治疗中还用到过这种药品。

廉价药品频频断供

医生着急病人无奈

当时医院药房还有少量供应,但家长问我:有可替代的国外进口药,一支6000元左右,是否效果更好?我当时就劝他没必要浪费钱。兰和魁分析说,一支国产放线菌素D大概20元左右,国外替代药6000元,效果不会差很远,但差价却近300倍。而化疗要持续一个过程,下一阶段的治疗还要花不少钱,这笔经济账不能不算啊!

有医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来说,作为放疗的辅助药物,放线菌素D每日的使用量是6~8微克每公斤,一般来说,10岁以下的儿童一天用量是0.2毫克规格的药品一支,这个药品最高售价就是28元左右,有些医院除去药品加成仅20元左右一支,非常便宜。一般情况下是10天一个疗程,使用这种药品一个疗程不过是200多元,但是如果没有这种药品,进口替代品就要6000多元,一个疗程就是6万元,差距巨大!有些癌症患者可能前后要进行多次放疗,这会让费用的压力增大不少。兰和魁也表示,有些情况下,因为缺乏这种药,医生可能会考虑调整治疗方案,那么到底要多花多少费用,患者是否能适应都是无法预计的了。

不过,近期需要用到放线菌素D的肾母细胞瘤患儿就没那么幸运了。前天,兰和魁跟医院药师通过电话,被告知最后进的一批20支放线菌素D已经用完了。因为这药临床用量不大,只有一个生产厂家,若供不上货,全国各医院便都陷入采购困难中。

其实,近些年临床医生都有感觉,一些效果不错价格又不贵的常用药用着用着就没货了。兰和魁举例说,2013年,国内临床治疗甲亢的首选药品——甲巯咪唑(俗称他巴唑)也曾一度告急。作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品,在三甲医院,他巴唑的供给几乎几十年未断过。但因生产利润低加上原料厂停产,药厂不生产,市场上没药了,病人很无奈,临床医生很着急。

为了不影响治疗,医生只能退而求其次,给病人改治疗方案、重新换药。兰和魁说,有时换药不但有风险,而且还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实属无奈之举。

每天上百缺药记录

一半是低价药

这种感觉近年确实比较明显。广州一家三甲医院负责药品采购已10多年的主管药师张宏告诉广州日报记者,大概在2011年,用于心脏病手术治疗的药品——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局部供应短缺后,又陆续有人血白蛋白、抗蛇毒血液等救命药供应不足。媒体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后,这些药品的供应在一段时间内又逐渐趋向稳定。接着,像甲巯咪唑之类虽不是急救必需,但在临床上称得上是价廉物美的药品也开始陆续供应不上。

我天天上采购平台去诉苦,缺得最多的还是常用的低价药。张宏有时每天接到的缺药记录多达100多条,其中一半就是低价药。有时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不良反应数量增 部分明星产品被列入高危药品

  人福医药逾1亿收购黄石大冶有色医院75%股权

  携手行业专家 仟源医药拟打造母婴健康电子商

  医药电商:稳扎稳打 循序渐进

  药品采购预算 不得高于医院支出25%—30%

  警方调查“致幻剂”供应商 称药物未列入毒品

  西安:部分药店试行处方药销售备案制

  资本青睐互联网+医疗 农村及老年市场或成风

  隐秘产业链盘踞医院牟暴利:8元廉价药卖400

  宁夏自治区:2015年关于调整部分药品中标(

部分公立医院负债高达85% 成药械销售员

2015生物标志物研讨会在沪隆重开幕

东莞零售药店将分四类信用等级

国际巨头抢滩中国血液透析市场的迂回战略

江苏公立医院将推行药品零差价 全面推进医改

四部门要求农民进城落户将纳入城镇医保

创新样本:生物医药“隐形冠军群”崛起

微医护航,搭建乳腺癌患者最强防线

示范药品发布:独家品种不明确 地方增补存变

新医改剑指“以药补医”医疗机制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