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西医院原院长石应康,任职华西医院院长20年,成为中国公立医院院长任期最长的一位,也是对华西医院的发展和整体医疗环境提升的最大贡献者。然而刚刚卸任三年的他,于近日不幸辞世,令人惋惜。因为心中敬意,我们不愿意去揣测背后的原因,但是该事件背后折射出来的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问题不容忽视和回避。
如何选聘院长、院长贡献如何体现、院长如何退位、退位后如何适应等等问题,由于公立医院体制的特殊性和改革的复杂性,目前都是难有定论。管理一家大型公立医院,无异于管理一家大型企业,要付出全部的心血和智慧,才能把一家医院推向正轨。很多院长放弃了专业,专心做管理,但等到退位的一天才发现,失去了专业,失去了管理,自己已经是一无所有。回临床?回不去。去民营?不适应。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作为医院发展的贡献者,内心失落、失衡、失望皆在所难免。体制问题难以快速解决,但作为公立医院院长,要未雨绸缪,在“场上”就做好“退场”准备。
当面临“退场”时刻,不论是情愿或是被迫,我们要如何正确处之?下文的几个例子,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不一样的思路。
有一个水果品牌--褚橙,人尽皆知。而笔者提起听上去就很有故事的“褚橙”,是想引出更有故事的“褚橙”创造者--褚时健。褚时健曾是风云一时的政治人物,荣膺过改革风云人物的称号,他也是亚洲第一烟草企业“红塔帝国”的缔造者。1979年,也就是褚时健51岁那年,他正式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后来一手将这件地方小厂打造成亚洲第一烟草企业,自己也被外界成为“烟王”。
好景不长的是,1995年2月,一封匿名检举信指控褚时健贪污受贿,葬送了他的政治和职业生涯。同年,褚时健遭遇到人生最大的悲痛,其唯一的女儿因被怀疑收受贿赂而遭逮捕,并在狱中自杀。随后,褚时健于1997年被判无期徒刑,黯然离开执掌18年的红塔集团。
由于身体原因,褚时健于2002年春节办理保外就医。保外就医后,与妻子承包荒山开始种橙,就此拉开其二度创业的序幕。在种橙过程中,身体情况本就不佳的褚时健还经历过泥石流的洗礼,当时承包用于种橙的2000亩荒山因此一片狼藉。但是,创业期间的所有难题都没能吓退他,经过十年的努力,一代“烟王”褚时健变身为“橙王”。
从褚时健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第一轮“退场”是窘迫不堪的,可这并没有压倒他,即使是经历了女儿的自杀之痛,他最后也顽强地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并在这条路上再次收获精彩。
褚时健的“退场”故事,对于在离职时或离职后经历逆境的人来说,简直是教科书式的完美范例,而这个范例演绎的是:拿得起、放得下,生活总是往前看,不管曾经多么风光,过去了就不再回望,然后,全身心投入到下一个目标。
当然,正确的“退场”姿势不止一种。
深圳市第二医院原院长蔡志明公开描述了他本人在离开院长职位后的内心感受--“从忙碌充实的管理岗位退下来,总的感觉是‘冰火两重天':周围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乃至我那深爱的医院的每一项变革,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非常敏感的事儿!我公开讲得最响的一句话是绝不干预新领导班子的任何决策;最坚持做的一件事是尽量少在医院露脸,且不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和事评头品足;最能跟大家分享的一点心得就是学习卸任的朱镕基总理,用强大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豁达的胸襟,放下、放下、再放下,适应、适应、再适应!”
蔡志明心理上经历的这些不适应想必是大多数院长在卸任后都会遇到的,但他最终还是做到了"优雅退场"--不在原来工作的医院露脸,也不评议原来工作医院的人和事。而他提到的原总理朱镕基,更是一位好榜样。当年,在朱镕基任总理期满五年之际,他亲手推动的改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抱憾离职。但是,他依旧如我们期待般坚毅,一旦离任便洒脱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