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做法,首先是强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开展药品、耗材流通领域的改革,招采制度的改革,以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用药、用耗材行为规范的监管,并在多个环节上综合发力。
事实上,现有的各级公立医院由于各种原因,其经济补偿在过去的主要来源之一是药品和耗材的一些加成。一旦把这块取消以后,如何让公立医院正常运行,就要求在政府进一步履行政府办公职权以外,还要拿出一定经费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进行政策性补贴。
更为重要的是,各个地方应尽快推行以价格为主的补偿机制,扭转现在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扭曲的状态,并对公立医院由此产生的一些合理损失,包括药品耗材流通领域改革所空出来的经费空间进行调整。
也就是说,在公立医院总运行保障的前提下,确保公立医院的收入不降低,患者负担不增加。未来的方向是,要大力提高诊疗、护理、床日、手术等真实反映医务人员劳务情况的经济回报。最终,能形成一种合理的价格体系。
上述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医院的收入结构发生改变,即改变现在医院收入结构中药品、耗材占比70%的状况,而实现真正体现劳务技术的价格收入,能达到医院收入的70%,这就是改革的目标。
“但是这个钱从哪里来?”梁万年说。
事实上,这个“钱”的问题,牵涉到多重改革路径,包括财政不多拿钱,医保可承受,老百姓负担又不增加。目前考虑的改革路径是,挤出药品耗材流通领域的水分,同时,控制医生不合理用药行为,这两块将为部委未来的“调价”留出充足的空间。
另一项涉及到“钱”的改革,是医保的可持续改革,付费方式的改革。目前监管层的考虑是,总的改革方向要充分发挥医保对医院,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
“必须要通过信息化和体制、机制的制度安排,使医保管理部门和经办部门乃至社会都能看到每个医院乃至每个医生的医疗行为,把相关的数据和结果以及情况向社会公布,阳光化、透明化来监督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行为。”梁万年说。
梁万年还表示,现阶段在中国各级公立医院的付费方式不能一刀切,不是只规定采用一种付费方式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总的方向依旧是后付变预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