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两会解读】牛正乾:理顺医药价格意味着药价管制或有突破

20143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做出了任期内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关于健康的内容都有哪些?背后的深意又是什么呢?相关专家为您解读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健康热点。

解读人: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理顺医药价格”,意味着可能要逐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等精神,将适度放开药品价格管制。这样,医改五年以来,药品价格等项改革的滞后问题将得以“破题”。

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什么是市场,究竟市场机制是什么?简单的说,市场机制就是价格机制,要想解决医药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理顺医药价格机制是必须的、首要的,也是简单易行的治标之策,当然仅仅靠价格改革,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其他更多相关配套管制政策的改革才行。

在目前政府严格价格管制等相关政策环境下,医药市场的药品价格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类是药品价格虚高型,企业有足够的操作空间给医生、医疗机构、招标采购部门等相关环节高额回扣,价格虚高的药品主要销售在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制度后开始迅速向基层蔓延,造成对患者的过度用药、滥用药,导致看病费用难以有效降低,在医院销售的药品主要是这种价格虚高药品,根据调研,在二三级医院,销售额最大的前三十种药品基本全部是这种药品,而且前三十种药品的销售额能够占到三甲医院总药品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县级医院这个比重甚至超过60%;另一类是药品价格虚低型,在“唯低价是取”的招标政策下中标价虚低,其他药企无法与之进行价格竞争,其产品主要销售在基层市场,消费对象为处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底层百姓,即使产品有质量隐患对患者造成伤害,这类消费者大多也基本无力无法申诉。相反,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质量标准等相关政策的规范企业,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发展越发艰难。政府的药价管制已经使得价格竞争机制完全失灵,导致中国的医药工商行业无法实现优胜劣汰,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的企业无法通过公平竞争做大做强,而正如上述的两类企业却能够依存于现行扭曲的市场环境生存下来。

药价虚高、回扣泛滥这一问题久治不愈且愈演愈烈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药品加价率管制政策(包括对医疗领域的价格管制)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目前我国对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实行加价率管制政策。政府通过集中招标确定药品的中标价,作为采购价,不得“二次议价”;同时以采购价为基础,按照规定的加价率确定零售价。目前县及县以上的公立医院的药品加价率为15%,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加价率为0(即零差率、取消加成)。实际上加价率管制政策还包括差别加价政策,这三个政策性质上完全相同,在执行过程中的弊端十分突出:首先,药品加价率管制政策让公立医疗机构购进药品价格越高获利越多,既有明的,又有暗的,暗的更多。其次,药品加价率管制政策让公立医疗机构对回扣现象视而不见。第三,药品加价率管制政策让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不开展“高定价、大回扣”的畸形竞争。在药品加价率管制政策下,政府集中招标确定的中标价就是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价,并规定不得进行“二次议价”,药品正常的价格竞争机制失灵,谁的回扣多谁的销量就大,这倒逼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高定价、大回扣”的营销体系,开展以回扣为主要手段的隐性畸形交易竞争。为了给药品定个高价,药品生产企业就不得不成立各种“搞定办”,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攻关”;为了让高价中标的药品顺利的销售出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就不得不建立庞大的医药代表队伍,“攻关”医院领导和医生。药价虚高得离奇、离谱就不足为怪了。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药价的秘密:高价药横行 低价药去哪里了

  拜耳公司扩充产品线 除了OTC还有中药

  中医药应急机制需尽快启动

  民营医院仍处于粗放发展的第一阶段

  内外资争夺战:HPV疫苗2014有望闯关

  社会资本“抢购”公立医院 模式难以简单复制

  中国中医药产业迎来“二次开发”新契机

  民资资本参与医疗行业:县级医院受冷落

  猴姑饼干热卖 江中药业资产注入预期日近

  药企争相托管公立医院药房 并不能破解以药养

拜耳公司扩充产品线 除了OTC还有中药

医疗器械业升温 华润系逆势清仓

针对廉价药品“降价死”需三管齐下

2013年3类新药申报概况

只有尊重医生,医改才能成功

抢滩医疗投资第二季 利益壁垒与政策风险并行

131种廉价药品长期断货 三大原因五大措施

小型医药企业降价抢市场 基药市场格局或改变

基层医改成效初显 公立医院将成新突破口

异化的药品招标怎成假药推手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