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元年,国家经济结构日益优化,整体经济形势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一年间,20多份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细则文件密集出台,供给侧改革完成了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成效初现。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产业继续保持着稳中有进的态势,各项改革工作全面铺开,医药企业积极配合,共同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从2016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较2015年均有所回升。八大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生物药品制造以及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子行业依然维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回顾历史,总结成绩,展望前路。在医药行业力破陈冗、喜迎新规的当下,2016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在第34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顺利揭晓。作为医药行业的领军力量,百强企业代表着中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籍由新一届百强榜单发布的契机,让我们共同探究这一优秀群体是如何洞悉机遇、逆势领航,由传统增长模式向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新经济增长模式不断探索,实现规模与质量的新高度,达到速度与效益的新平衡,迈出率领中国医药产业稳健前行的坚定步伐。
产业规模持续突破,入围门槛节节攀升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和分析,2016年度百强企业的整体规模延续了一贯的迅猛增长势头。按可比标准计算,本届百强企业累计实现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809亿元,同比增长11.1%,较我国医药工业平均水平(9.9%)高1.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入围百强榜单的最低门槛也进一步提高至24亿元,百强企业的平均规模正高速扩张。

集中程度日益提升,强者恒强格局显现
百强数据显示,本届榜单中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的大型企业数量已增至19家,同比增加3家;主营业务收入在30亿-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56家,同比增加2家;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以下有25家,同比减少5家。中高规模企业数量的增加,显示百强企业的集中趋势愈加明显,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逐渐清晰,与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产业集中度的宏观发展战略相吻合。

百强排名趋于稳定,部分企业座席更迭
百强榜单中前十强企业历来备受业界关注。与上一届榜单相比,前七强企业排名位次趋于恒定,龙头实力彰显。扬子江药业秉承着“求索进取,护佑众生”的精神连续三年蝉联百强榜榜首;济民可信集团通过活跃的医药产业并购首次跃入前十强;齐鲁制药凭借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成功提升一个位次,其肺癌治疗药物“伊瑞可”的成功上市打破了国外制药巨头在中国的垄断格局,有力保证了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由于产品布局和企业战略方向不同,在新环境、新需求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在2016年收获颇丰,共有39家企业的排名同比上扬。例如山西振东集团,排名提升31个位次,得益于公司的正确转型发展,在并购重组康远药业后,打造了以“朗迪”钙为核心的OTC产业链,全面覆盖西部终端市场,为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快速提升增添助力。此消彼长之下,同时也有39家企业的排名有不同程度的同比下降。

积极面对市场变化,新晋企业注入活力
本届榜单共有5家新晋企业跻身百强,分别是: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实现平均营收增速18.7%,显著高于本届百强平均水平(11.1%),体现出新晋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夯实内部管理,积极寻求创新突破的发展状态。
例如乐普医疗器械,坚持一贯的多元化产品路线,围绕心血管支架等优势产品,扩展到制药、血液透析、慢病管理等领域,特别是其在体外诊断的投资布局有声有色,成为百强榜上仅有的两家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