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旨在以能给就给的优惠,激活民营医疗资源,厘清北京市医疗资源布局。
文件能够从多大程度上为民营医院挪走绊脚石?民营医院能否有机会与公立医院同台竞技?健康界通过采访参与政策制定者之一、北京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会长张阳、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院长闫长祥,抽丝剥茧,看看一份文件到底能为民营医院带来哪些发展机遇。
“文件已经把民营医院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痛点、难点都涉及到了,而且各项优惠举措已经把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张阳强调,下一步就是如何落实到位的问题。“这就需要时间的证明,相关部门的推进。”
“公立医院就像一艘航空母舰,民营医院就像一叶小船。政府部门只有为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对民营医院来说才是最大的福音。”闫长祥向健康界强调,只有平衡好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关系,才有利于民营医院、公立医院、以及北京医疗市场的发展。
补短板的基调 强发展的决心
审批流程拖沓、医保资格难以获得、医生资源难以企及、患者资源难以吸引......如果社会资本想进入医疗市场,需要面临的问题数不胜数。但近年来,随着公立医院虹吸的患者越来越多,政策部门希望民营医院能够补短板,为医疗市场承接部分患者。
之所以说北京社会办医文件的下发是为了补短板,首先从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方向上看,政府首先鼓励社会资本到医疗资源薄弱、紧缺专业领域举办医疗机构。“在北京,医疗资源薄弱的地方可能主要在郊区;儿科等专科领域可以作为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首选方向。”张阳告诉健康界。
北京市还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互联网+健康医疗”、“保险+医疗”、医生集团等医疗新业态。张阳认为,医生集团、互联网医疗等也是社会办医的一种形式,都是通过社会平台,把医疗服务延伸出去。“这些指引对社会办医形式多样化是一个利好消息。”
尽管北京市希望民营医院能够补医疗市场的短板,但为了顺利发展社会办医,确实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这份文件是在北京市2012年社会办医18条建议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提升,很多模糊的问题现在更加清晰了。”张阳说,从审批流程上看,北京市缩短了登记审查与决定时限;多部门间建立了审批信息共享机制;试点了社会办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
“外国医师短期到北京执业审批权力的下放我觉得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张阳解释道,三博脑科医院的医生全是国内一流的脑外科医生,但很多患者还需要更高水平的医生会诊。“把国外的医生请到中国来,短期执业审批权限的下放有利于国际医生在北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张阳认为,北京此次下发的社会办医文件的另一大亮点是将2012年文件中很多模糊的概念清晰化了。例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定,北京市针对这两类医疗机构给予了差异化的优惠举措。以税收政策为例,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多措并举 只为一个公平的承诺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占据了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公众对民营医院存在着一种不信任感,民营医院在医疗市场上受到“不公平对待”。为了能够让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希望通过政策性的举措,给予民营医院一个春天。
“文件的下发,首先表明了北京市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决心。”张阳强调,尽管北京市限制公立医院超规模扩张,为民营医院提供服务空间,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即使北京政府给予的优惠举措再多,如果民营医院自身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不足,患者也不会选择到民营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