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里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90%都是来自偏远的农村家庭。”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外科主任陈瑞介绍说,先心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都跟孕期营养不达标、围产期保健没有做到位有关,因此,从临床上看,越是贫困地区、困难家庭,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越差、医疗常识越缺乏,先心病的发病几率越高。
“贫病交加”——这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山西、重庆、河南等多省市走访重病患者家庭后的直观感受,许多贫困地区百姓陷入“越穷越病、越病越穷”的恶性循环,偏远农村的群众健康意识落后、医疗力量薄弱、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的困境亟待改变。
“小病成沉疴”折射基层保健欠账
脑瘤、风湿、癌症、中风……虽然是完全不同的病,但是患病者都在吃去痛片。本刊记者在山西左权、娄烦等贫困地区采访时,村民们总是拿出同样的白色小药片,一次又一次地对记者说:“难受了就吃这个顶用”,“瓶装的5块钱100颗,盒子的要贵一点,不是太难受还舍不得吃呢”。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历史欠账,一些偏远地区基层医疗保健条件差、卫生服务能力较弱,导致长期以来很多群众缺乏日常保健,在患病初期没有得到及时诊疗,健康状况堪忧。基层卫生保健欠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医保欠账。“以前看个病不知道有多麻烦。如果不是太严重,一般不会去城里看病。”太行山和吕梁山区的老百姓这样告诉本刊记者说,多年前他们没有医保,都觉得去医院就是要花大钱,因此习惯了“小病去药店、大病去医院”,甚至有人自己随便买点药吃了没见好,就会觉得没救了,基本不去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二是医疗条件和健康教育欠账。宿州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护士长顾毅长期和基层尿毒症患者打交道。她告诉本刊记者,许多患者多年前都患过肾炎等普通肾病,但是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差,群众几乎没有医疗常识,多数患过肾炎的人治愈后都没能进行定期门诊随访和健康管理,导致他们一个接一个发展成尿毒症、肾衰竭,再送到医院治疗时个个脸色蜡黄、身体浮肿,虚弱得走不了路。还有一些病人当初就是因为简单的拉肚子导致严重脱水,没能得到及时诊疗,从急性肾衰发展到慢性肾衰。
“如果当初基层医生能对症治疗、定期随访、科普医学知识,不至于发展成尿毒症,以至于只能透析、换肾,拖垮一家人。”顾毅说。
“我们现在有这么多重病患者,就是在还以前基层的健保欠账。”安徽省卫计委农卫处处长夏北海分析说,基本医保的覆盖和报销比例的提高,让以往这些“只能等死”的大病病人走进了医院。然而,由于欠账太多,今后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都是基层就医需求的集中释放期,大病现象依然会十分突出。
新医改“强基层”遇挑战
本刊记者在贫困地区采访了解到,新医改启动之后,贫困地区总体医疗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一些地方在抓“强基层”时,一手硬一手软,能够看到的“房子”等硬件硬起来了,而软件(人才、技术)等却更软了:基层优秀医生流失,医疗服务能力、服务量明显下降,大医院人满为患,医患矛盾尖锐,病人就医感受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了新的看病难、看病贵。
山西娄烦庙湾乡双井村73岁的农妇王锁娥患类风湿关节炎长达几十年。“就是疼啊。”老人伸出已经变形扭曲的双手给本刊记者看,这么多年,她也没有到医院看过,最多就是从药店买些药,实在疼得受不了了,她就吃些强的松和去痛片。长期服药导致她已经对这些药物有依赖,药量越用越大,一天要吃七八片,脸上的肌肉也因服药的副作用而变得浮肿。
“村医只能给你开点药,打针输液都不会,还经常不在。我们要吃的药乡镇卫生院里都没有,看病还是要去县里。我们年纪大了,那么远走不了,只能靠孙子每次回来带一大包药。”王锁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