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部署,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毫无疑问,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俨然成为当下医药产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评价工作的实施,对仿制药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将刺激企业在技术与管理上进行改进。而在政策的推进下,“以太效应”逐渐显现,注重调整升级的优势企业也将觅得“替代”所产生的效益。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金少鸿表示:“这是仿制药行业大浪淘沙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医药行业自我评价、自我改进,与药品监管部门互动和有机结合的过程。”
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核心技术之一的新型药用辅料近年来得到不断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发展,对我国药物制剂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挑战中发现机遇
金少鸿指出,在我国化学药品中,95%以上系仿制药,但仅仿标准,不仿品种,在临床上有国产药疗效不如原研药之说。“现在推进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就是要求仿制药达到与被仿制药的‘一致性’:不仅化学等效,而且生物等效、治疗等效;就是让仿制药能担当起‘替代’原创药的责任和义务,要‘替代’,不要‘替身’。”
据了解,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和品种数量极大;同时,国家药品计划抽验的结果也初步显示,国内外固体口服制剂等产品的确存在质量差异。
金少鸿表示:“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实际上是要求企业重新审定产品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重新设计产品质量、重新确定产品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和储存条件、重新考察生产工艺、重新了解临床疗效、重新核准市场价值、重新定位市场趋向。寄望通过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能促使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我国仿制药质量提高;要达到保留‘有效的合格药’,让‘合格的无效药’撤出市场,这既是对公众用药安全负责,也是对药品生产企业提供质量安全有效产品负责。”
金少鸿进一步指出:“这要求仿制药企业首先要加大成本和科技上的投入,同时也要组织起专门的精英团队。这些工作都需要与国家同步,时间很紧。”
在金少鸿看来,一致性评价带来的除了挑战还有机遇:“借此机会,企业可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研发体系,重新对药品进行二次开发;可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生产体系、与临床密切联系的信息体系以及与政府监管部门有效沟通的渠道。”
金少鸿还表示,通过一致性评价,企业有望跻身于国内品牌药目录,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并在定价中(尤其是招标采购中)取得优势,甚至进军国际市场。
明确策略改进工艺
金少鸿强调,要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再评价品种的属性。
以注射用阿奇霉素为例,该品在国外仅批准注射用枸橼酸阿奇霉素一种,而我国批准的有盐酸、亚硫氢酸、硫酸、磷酸、枸橼酸、马来酸、门冬氨酸、谷氨酸、乳酸、乳糖酸和苹果酸等11种不同的有机、无机酸形成的盐,既有粉针又有大容量注射液和小水针。因此,对品种是否真正的仿制需要进行调研、确证。
“在设计大容量注射液和小水针的方案时,应根据品种的特点,重点选定对注射液的澄清度、pH、颜色、不溶性微粒、渗透压摩尔浓度、有机杂质谱、残留重金属离子、抗氧剂、助溶剂、粘度、辅料、包装材料等某一个或几个项目与原研品或对照药进行一致性比较,找到差异所在;除了上述项目,注射用粉针的方案中还可再增加对溶解速率、晶型、成盐程度、粒度分布、晶体形状、水分,特别是储存温度与原研产品的区别,以考察仿制药与原研产品内在质量上的差别。”金少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