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医疗健康市场空间在未来十年还会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前景。从投资安全性分析,医疗健康属于最抗周期的行业之一,医疗消费大部分都是刚需,产业门槛高,优秀产品的替代成本也高。
医、药、险形成一个消费闭环,可创造更多商业价值,这似乎成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最佳路径。
近期,记者发现,带有医药背景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同时,保险公司也在加速布局医药领域。尤其是,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中端医疗市场成为了保险公司兵家必争之地。
对此,景旭创投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钱庭栀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十多年,大健康产业已经从一个防御性的板块,进入到进攻性的板块。可以预见,大健康领域的投资在未来3至5年仍会持续火热。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对投资机构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药企险企互抛“橄榄枝”
3月1日晚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山东步长制药发布公告称,步长制药及子公司陕西步长制药将分别出资3亿元认购吉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各15%的股权,吉林人寿的总注册资本为20亿元。步长制药表示,除公司及子公司外,其他参与方暂未确定。
无独有偶,此前获批筹建的海保人寿同样有着医药背景。资料显示,该公司由海马投资、海思科医药、易联众等8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前述3家企业均持股20%。其中海思科为一家于深交所上市的药企上市公司。
对此,海思科方面发布公告表示,发起成立海保人寿是为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链,不断优化公司的投资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良性发展。
此外,上交所上市公司康美药业也曾发布关于设立康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公告显示,康美健康保险注册资本为5亿元,法人股东共7家,其中康美药业为主发起人,股权占比为20%。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余家上市医药公司出现在了保险公司和拟建保险公司的股东名单中。
来而不往非礼也。
保险公司对于医药企业的兴趣也颇为浓厚。
香港上市公司和美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和美”)发布公告称,现有股东CDH、Honeycare、HarmonyCare及MightySky向泰康保险集团(下称“泰康保险”)出售股权。交易完成后,泰康保险将掌握26.44%的股权,成为和美第二大股东,交易价格为13.0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1.58亿元)。
去年“双十一”当日,泰康保险以“剁手价”逾10亿元,入股全球第二大上市医疗集团IHH旗下的PCH Holding Pte. Ltd.(百汇中国),计划发展百汇中国在中国的医院及诊所业务,以及未来在中国多个重点经济圈开设诊所和医院。
药企、险企频繁“联姻”都是基于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信心。
在钱庭栀看来:“从行业空间和增长预期看,无论是从人均医疗消费预期,还是医疗支出占GDP比重来看,中国的医疗健康市场空间在未来十年还会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前景,部分细分市场甚至持续增速可超过20%,未来这是一个万亿级的高增长市场。从投资安全性分析,医疗健康属于最抗周期的行业之一,医疗消费大部分都是刚需,产业门槛高,优秀产品的替代成本也高。”
投资医疗健康还需耐心
越来越多的钱开始涌入医疗健康领域,这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医保资源有限,包括健康体检在内的预防和康复服务覆盖在医保范围内价格均被严格控制,而周边医疗服务恰好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核心。商业健康险不仅可能成为未来医保主要支付方,且作为一种新消费模式,对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利润增收也有期望空间。
另一方面,尽管医疗健康产业正面临较大缺口,不过行业的成熟还尚待时日,而保险资金具有风格稳健、投资期限长的特征,药企与险企的合作也正符合行业规律。
钱庭栀告诉记者:“医疗健康正在成为下一个风口,这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刚需型的持续增长机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都为生物医药领域带来了持续增长的动力。例如,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幅上升,但是这就对肿瘤的早期筛查、放射治疗、抗体药物等,带来了持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