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坚“以药养医”
201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其中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在随后广东开展的试点中,县级公立医院的补偿,从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变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
目前,广东全省共153家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现了所有县级医院全覆盖。据广东省卫计委党组书记骆文智介绍,取消以药养医后,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80%由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10%由各级财政补助,10%由医院自行消化。
作为改革配套措施,广东省发改委对包括诊查费、护理费、床位费、手术费和治疗费在内的五大类共980多个项目进行了上调,其中,价格上调的幅度分别为诊查费33.3%至66.7%、护理费100%、床位费9.4%至24.6%,治疗费、手术费上调幅度原则上分别不高于20%、22%;
同时,调低了CT、MRI等20多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项目,原则上分别不低于12%、15%;约400项检验项目价格,检验费下调原则不低于5%。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药品零加成总体来说减轻了病人负担,但每个个案不完全相同。如果病人是主要通过吃药来治疗的,负担将减轻不少;如果治疗、手术项目居多,负担会加重。多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向《了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药品零加成后,“在医院买药跟药店差不多,而且更安全。”
作为广州5家县级公立医院试点之一,增城区人民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药品价格平均下降13.4%;MR和CT检查收费下调8%;门诊诊查费上调33%至37.5%,其中普通门诊费由3元调至4元,副主任医师门诊费由6元调至8元,主任医师的则由8元调至11元;治疗费和手术费上涨15%,如肝移植术价格由9000元调整为10350元;垂体瘤切除术由2160元调整为2484元。
“以前药品有加成,坐诊时会考虑多开药,开贵药。现在药品零加成,对医院来讲,开的药越贵越多,只会增加药房工作量,最终增加医院的管理成本,这也让医生开药更注重患者的需求,养成科学用药的习惯。”广州从化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孙永建说,对医生来讲,靠技术吃饭比靠药吃饭更有职业尊严。
“取消药品加成后,从化、增城的5家医院每年会因此造成7770万元左右的缺口,根据财政20%的补贴比例,需要补贴1554万元。”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浩钿表示,改革需要协调患者、医院、政府、医保四方关系,我们没法让看病成本减少,但至少会尽量让看病成本不增加。这也符合国家“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
“近3年改革试点下来,县级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得到扭转。”广东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副处长李连声告诉本刊记者,试点改革以来,医院业务量均有所增长,县级公立医院在区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医务人员劳务技术收入上也有所体现,医院创收结构得到优化。
医院收入之困
一边是公共财政补助偏低,一边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幅度有限,当前试点医院普遍面临政策性亏损。广州从化区中心医院每年药品支出约3亿元,按15%提成,利润达4500万,改革后每年损失六七百万。广州增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黄建荣说:“从试点到2015年8月31日,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合计1557.66万元,我们收到的财政补助为1082.27万元,累计亏损475.39万元。”
相比综合类医院,药占比较高的中医院的日子更不好过。增城区中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药占比近50%。“中医院用药多,手术少,住院量少,很难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补偿。对我们来讲,门诊量越多,亏损越大。”增城区中医院副院长刘伟栋说,医院自试点以来医疗总收入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减少收入约1000万元,加上政府补助260多万元,年亏损达700多万元。
药房正在成为医院的“负资产”。从化中心医院院长邹小明说,整个药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