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记者从浙江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了解到,浙江自今年4月1日启动的在杭省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已产生首个三月数据(2014年4月1日至6月30日)。在过去3个月中,这一以“药品零差率”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一直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破除医院“以药养医”机制,便捷公众看病为目的的综合改革,步子是否迈得稳当?
循着这些数字,记者走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一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一睹医改进行时。
药费降,劳务升:倒逼医院收入结构转型
长期以来,药品利润一直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此产生的医务人员乱开药、多开药、开贵药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浙江省在此次医改中推行的“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现状。据浙医二院数据显示:今年4月至6月,该院每门诊人次药品费下降了2.36%,每住院人次药品费则下降了13.85%。“我院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已经降至35.04%,实现了医改的目标。”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介绍道。
药品(除中药饮片)原价进、原价出,给患者以极大实惠。“这符合医改精神,医改要求医院在零差价销售药品的同时提升医疗服务的价格,我院在过去3个月中的手术例数同比增长14.13%,住院手术同比增长9.61%,这一部分的收入基本可以抵消药品原有的利润。”王建安说,尽管手术费用在提升,但当中很大一部分可由医保结算,“所以患者总体均次就诊费用并没有增加。”
药费降、劳务升,不仅是浙医二院,许多医院在一进一出之间悄然改变着自身收入结构,并为医院机制转型打好伏笔。
浙医一院为加快推进医改,完善了奖金分配制度,重点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和“优绩优酬”。
在病床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浙医一院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合理高效检查及缩短检查等待时间。病人入院前要完成术前检查,缩短入院后手术等待时间。B超检查后医生可马上在电脑上查到检查结果,拍摄X光片、CT及核磁共振后,医生也可以迅速在电脑上看到图像。
“一系列举措,有效缩短了患者就医等候时间,加快了床位周转,满足了更多患者住院。”浙医一院院长郑树森说。
“我们已成立专家和预防组,每个月都会对所有医务人员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浙江省中医院院长吕斌说,医院在过去3个月内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已下降6%,达到40%,“这都归功于医院对西药使用的监控流程,如果某种药开具剂量突然增高,医院会立刻停药并约谈供药方,杜绝一切影响‘药品零差率’实施的因素。”
“和综合性省级公立医院相比,本院医改后的收入结构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但医疗服务收入上升和药品比率下降的趋势已经出现。”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毛伟敏分析说,一方面,手术、化疗、放疗仍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所以总体结构是稳定的,不会变化过于明显;但医改后,像肺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手术的费用有所提高,更能体现医务工作者做高难度手术的价值,也补偿了一部分因为药品零差率带来的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医改中,各大在杭省级公立医院都迎来了就诊高潮。如邵逸夫医院在过去3个月中的门诊和住院诊查、治疗、手术、护理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省中医院的住院人次也比去年同期增加17%。“之所以医院还能以手术收入大致抵消药品原有利润,是因为医院工作量有大幅度的提升。”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的话,代表了许多省级公立医院的普遍现象。
“如果工作量出现下降趋势,在杭省级公立医院就会出现亏空。”浙江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医保政策如何进一步完善?医院如何利用本次医改真正找到自身发展方向?政府相关部门又该如何补偿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这些问题,都亟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