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型跨国药企的研发中心“东渐”进行时,其中不少移师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与此同时,他们设立于发达地区的研发中心却陆续关闭。2011年5月前后,辉瑞和默沙东先后关闭了其在欧洲的研发中心,导致大量研发科学家失业。如今本土药企也越来越注重研发,研发基地、研究所、研究院建立的消息时有见诸报端,应肯定和鼓励,但研发本来就不是易事,要长期有成效地维护更加不易。在鼓励医药创新的当下,本土企业必须避免弯路,摆脱医药研发路径依赖,切实利用好内外研发资源为长远发展服务。
所谓群体性路径依赖,根源是惯性思维作祟,一旦进入路径依赖,创新就步入窘境。在国外研发遭遇阶段性挫折的前提下,中国的医药研发事业如何不趟进路径依赖的泥潭?
惯有的依赖
提起医药研发,普遍的认识是风险大、投入高、周期长、成果推广难。说研发是国际巨头才做的事,中国还有众多的中小药企连付出千万元人民币都觉得心疼;跨国企业可以拿上千万美元将有希望的研发成果连根并购,中国还有众多的中小药企连给科研人员数十万元的薪水都纠结;说化学药物研发已经进入平台期,想搞创新,已经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如今,连国际巨头的科学家们都失业了,中国如何做研发?
研发又是充满诱惑的。那些在企业扩张中常常突破行规,以不可思议的价格实现其战略并购的企业,那些在竞争中可以不论成本,不拘一格纳揽人才的企业,以及敢于在一个市场上放长线,不惧亏本培育市场的企业,其雄厚资本的背后,绝大多数是因为研发的成功,有一个或几个甚至是几组专利产品,在市场保护期内攫取了高额利润。
而一些医药企业,常常在对研发结果的渴望和路径的曲折中纠结,天天谈研发思路,年年望尘兴叹,这种群体性路径依赖如果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战略展望。
实用性改善与研发使命
肥鹅是好东西,肥鹅炖土豆何其美味!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的老家,一方面,人们因为天天吃土豆没有肉吃而出现浮肿;另一方面,肥鹅被杀后只留下鹅毛,却将肉埋掉。由于认识上的矛盾,机遇匮乏和机遇泛滥将会同时存在。
群体性的路径依赖,具体表现在医药研发认识上,容易走向死胡同的循环:研发就是这个样子的,不是这个样子就不能称之为医药研发。等竞争对手做出了不是这个样子的事,则先是否定,看对手成功了,接着就是赞叹;等自己想在这方面再做点什么,看到的又是一片红海,于是,又回到路径依赖的哀叹之中。
研发成功的例子在医药领域是有的。大到新药,如先声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恒瑞刚刚获批的艾瑞昔布;小到葛洪脚气水、康王洗剂、速效感冒片乃至王老吉、云南白药牙膏等,不胜枚举。部分人会认为,研发只是一些小聪明而已,很难形成技术屏障,难以达到高精尖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问题,上述观点中对研发技术的理解,可能恰恰是群体性路径依赖的根本原因所在。
医药研发,首先是为了寻求解决健康、康复、保健更好的方法,或满足更加细微的需求。事实上,人们更关心的是药品的实用性,或者说能改善过去方案中那些好的方面。一味高喊“高精尖”,很多时候是为了证明产品更好用、更安全、值高价,消费者最终看的还是实用性——疗效。
除了实用性的改善,研发还有两个使命,一是降低成本,二是减少稀缺资源依赖、环境破坏等生产的副作用。最近某药企遭遇的“环保门”,如果该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有研发方面的突破,就不至于有这样的新闻事件发生。若回归研发使命本身,医药研发就不会误入概念性路径依赖,创新的闸门将向更广阔的天地打开。在这方面,海尔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国药不是旁观者
化学生物制药的研发中国还可以多向跨国药企取经,与此同时,国药中医药的创新与研发,是本土药企不能忽略的。
有效、安全就是硬道理,中医药经过中国人几千年的传承,已经不是国际巨头花若干美元,历时一二十年就能得出结论的。如果借用极少数人在实验室里搞出来的数据、隐蔽的路径和简单的靶向性理论就否定几十代人延续的中医中药成果,也是没有说服力且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