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托”盛行,时间已经不短。早在1998年12月,卫生部、公安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非法医疗机构、严厉打击医托违法行为活动的通知》,联合开展打击“医托”的专项活动。时过境迁,“医托”在组织上的表现形式已经从过去的“电线杆医院”、“厕所医院”升级到了“电视医院”、“互联网医院”。在2016年1月10日的“2016大健康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医健联盟年会”上,我提出“医生需要走出被‘托’的困境的话题。
“与时俱进”的炒号现象
“黄牛”倒卖号源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这些“勤劳的老黄牛”的足迹早已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顺应市场需求的“黄牛号”价格各异,少则一百多块,多则三千、五千。国家和各省市卫生计生委、各大医院也在不断地加强打击“黄牛”的力度,但是号贩子的进化速度令人喟叹:本是防止倒号的实名制网络预约挂号,倒成了“黄牛党”谋利的良器——一个个专业“炒号”网站、手机App“应运而生”。结果,肥了“黄牛”,苦了求医的百姓。曾有人想和我合作这种炒号App,希望专科医生可以留一些号给他们,然后医生可以从中获得利润。但是,卫生计生委已经明确规定这种行为是违规的。”
当然,“黄牛”为什么可以如此得心应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医院的管理存在漏洞?这些“黄牛党”有着“里应外合”的帮手,包括医院的清洁工、安保员等,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或自己炒号,或转手炒号。他们往往会以自己的亲戚朋友生病为由,去自己认识的专家那里求来一张加号纸,转身就卖给了“黄牛”。
如今,“黄牛炒号”有了新的发展苗头。以前是“黄牛”主动上门,现在是某些医院主动送上门去。为何?因为医院都希望自己的名声更大,能够吸引更多的患者,所以就演变成依靠网络营销打开市场,而且这已经成为某些医院的惯用手法。因此,在竞价行业,医疗已然成为一块大肥肉,可以说占据了竞价的半壁江山,几乎所有的民营医院都涉及这一领域。其实,竞价排名就是一种变相的“炒号”行为。什么是竞价?就是价高者得!但是,这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网络营销投入最终都是由患者买单,很多医疗机构反而变成了互联网公司的“打工者”。要知道,医疗不同于其它产品和服务,如此的医疗机构究竟提供的是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老百姓的口碑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用实力来赢得民众的信任。
解“托”关键词——“医生价值”
既然三令五申,一次又一次的专项打击都堵不住“托”,那么是不是应该考虑我们的体制机制问题?如何才能真真正正地解“托”?有人认为,“黄牛党”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其实,这是把目标转移了,把看病难、看病贵看成是由“黄牛党”炒起来的,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试问,“黄牛党”炒号的收入落进专家们的口袋?实际上,专家是在为“黄牛党”打工,岂不可悲?又试问,医生“走穴飞刀”的收入占在医院的收入1/2以上,而且与其它“创收”指标无关,难道医生的价值只有在院外才能体现?“走穴飞刀”有市场,说明有需求。市场法则之下,双方都接受,这才是医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中国新医改实行多年,之所以抓襟见肘迟迟不凑效,其根源就是没有解决医生的问题。而医生的问题,根本在于医生的知识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医生难以流动,只有在大医院才可能生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