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广东药品招标采购改革近日再出细则。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交易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细则,广东省卫计委上周公布了包括《广东省药品交易议价细则》、《广东省药品非诚信交易名单管理办法》、《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交易申(投)诉处理办法》在内的三份意见稿挂网征求意见,其中,专门针对非医保品种、低价药品的《广东省药品交易议价细则》尤引关注。
“我们正在学习意见稿,相信行业协会及其他企业都会有意见反馈。”先声药业营销副总裁田家伦如是说,广东是医药大省,规则重建让企业很重视,毕竟这是新生事物,具体的执行情况企业多在观望。
从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来看,医院可自行遴选品规和生产企业,并在入市价之下由厂家和医院通过药品电子交易第三方平台进行多次议价。引人关注的是,悬而未决的非医保品种和低价药品的议价规则有了行动指南。换言之,入市价的制定意味着过去放开的非医保产品也将受到限价的影响。“相对而言,网上平台议价比过去与专家一对一议价更客观,但要求企业的学术推广更加合规、到位。”某药企市场部总监吴刚直言,否则就有可能影响企业产品在广东的销售。
细中争细
针对“多次议价”的细则,田家伦表示,新规则的制定必然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对生产企业、商业公司、医疗机构和医保中心都有挑战;而对患者来说,也可能出现同一药品在不同的医院或在同一医院的不同月份中,其价格也不一样,每家医院的采购量也不相同;再就是中标的企业有可能继续中标,也可能被其他企业替代,这都是接下来企业需要直面的。”
他进一步分析道,广东的电子交易平台是希望通过市场竞争规律,让厂家和医院就非医保等品种直接议价,达到降价目的。“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非医保品种有不同的质量层次,比如原研药、专利药和单独定价等,无论是什么质量层次,具体的采购清单仍需看各医院实际的需求;另一方面,深圳等地探索药品采购平进平出,医疗机构获利空间压缩。面对医药大省,企业都会采取降价的方式参与竞标,但前期还要继续观察,一个采购周期的品种不会太大,我们看看具体执行的情况后再定规划。”田家伦认为,初期运行必然出现一些盲点,规则还将继续完善,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应对。
企业界人士普遍反映,三个征求意见稿条文概括性很强,尤其是关于药品议价细则的描述并不多。某药企政府事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细则有此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医院采购与企业反复议价的可能性较小。目前市场上做得好的一些非医保品种,多在临床缺乏可替代产品,且厂家在全国的渠道和价格管理都达到较高水平,即便入市价制定,也难以大幅降价,医院本身也不会有太多的动力压价。
对此,作为市场负责人的吴刚认为,目前交易模式下,企业可能难以了解具体药品的流向,在临床沟通上受到挑战;还有就是多次议价,医生用药如不能延续,医疗服务质量也可能有变化,也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带来新难题,这些实际的操作准则都需要在交易细则中更加精细化地表述。
创新推广模式
广东药品电子交易平台以医院联合体或片区等为单位,将同个品规药品的需求合并后挂网招标,企业通过竞价中标。有消息称,预计12月启动首轮基药招标,医院目前正在做筹备工作。征求意见稿特别提出,医疗机构通过交易平台对厂家发起议价要约,发送包含品规、数量、价格、采购时限等需求;医疗机构可组成联合体统一议价。
田家伦表示,2014年是招标年,降价不可避免。新GMP认证大限将至,很多企业的固定投资将会增加,原辅料、人力等生产成本将大幅增长,临床上需求较大但生产企业较多的非医保品种的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我们在广东的非医保品种有肿瘤药、心脑血管用药等。在此过程中,原研药仍受政策保护,民族药持续发展继续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