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无法同步推进招标采购、医保政策、医疗机构等系列改革,发改委单独放开药价管制,并不能解决现行药价管理积弊。
过去20年间中国药品价格管制政策的主导者国家发改委,正在主动酝酿放权,且力度之大让人瞠目。2014年10月30日,微信公号“赛柏蓝”放出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将放开全部药价管制,药品价格有望迎来市场化。
这个据称从10月27日召开的全国物价局局长会议上传出的消息,甚至给出了具体而紧迫的开放时间表:血液制品、专利药等可在2014年年底前放开,医保目录内药品从2015年1月起取消最高零售价,拟改由医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实际购销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中国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等多家媒体随即跟进做了报道,称药价管理制度酝酿“破冰”。
南方周末记者向数个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核实,发改委当日确实召开了上述会议,参加者多是各省发改委主管价格的副主任和具体分管价格的业务处长,征求意见稿也已下发。且发改委准备放开的是一系列价格管制政策,药价只是被写在了第一个。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在接到南方周末记者的核实电话时,否认曾开过这样一个会议,表示不知道相关的征求意见稿。
“这也正常,说明现在还有不同声音,发改委还不想公开说。”接触过发改委文件的医药行业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反腐加速放权
2014年8月以来,发改委价格司成为腐败案件重灾区,从原司长曹长庆到新晋司长刘振秋,已有三名工作人员被查,其中至少三人从事过药品价格管理,堪称“塌方式”震动。这再次引发舆论对价格管制的讨论。
在此背景下,发改委计划放开全部药品价格管制的消息一出,便被众多业内人士解读为,反腐压力下的被迫放权之举。
事实上,对现行“药品最高零售限价”进行改革,早已写在发改委的日程表上。2013年以来,发改委价格司相关在职及退休官员就曾多次在公共场合提及药价管制改革的思路,进行舆论压力测试。
“当时我们敢说,是因为司里已经有了统一认识。”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原司长李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曾在2013年11月召开的第24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就药价改革做了专门发言。
就最新的消息,南方周末记者向李镭求证,李以没有参加最新会议婉拒,但仍表示从目前会议透露的改革思路看,和此前已有不同。
发改委此前已形成的改革思路,在一些价格司官员的公开演讲中已有透露。比如,正在接受调查的原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曾透露未来药品价格改革的核心就是适应全民医保体系,将现行政府控制最高零售限价的做法,逐步向以政府管理支付价格为核心的方式转变。
所谓“支付价格”,和目前新版本的“医保支付标准”,核心所指大同小异,微妙之处在于,若用“支付价格”,则法律(价格法)授权在国家发改委,而用“支付标准”,于情于理都应该谁埋单谁定标准,最大的埋单方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换句话说,此前的改革方案,发改委仍想继续承担“支付价格”的制定之责,且在放开步骤上更推崇“小步慢走”,例如,今年5月份已发文放开低价药最高零售价管控。
腐败案爆发后,“发改委彻底不想管了”,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对南方周末记者称,此前发改委的主管领导还有一些顾虑,“现在腐败案一出,加快了发改委放权的速度”。
据知情人士透露,发改委单方面下发的征求意见稿有这样的表述:新的医保支付标准,由医保部门牵头制定。
“这个改革方向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是一致的,既可以发挥市场作用,又可以减少腐败,发改委肯定是愿意的。”李镭认为这是发改委放权的动力。
发改委独台唱戏
尽管发改委已属意放权,并将球踢给了人社部,对方却一直没有接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