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的将来,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一定能摆脱传统评价模式的束缚,形成一套适合中药评价的新模式。而当这套模式最终应用到中药评价当中去,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证明中药的价值和优势时,必将会极大地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当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其经济性也在悄然进入各国政府关注的视野,特别是在当今医药治疗费用迅速增长的背景下。
“沉重的医疗费用、虚高的药品价格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费用支出达到患者最佳的治疗效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为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指标,已在许多国家得以推广应用,并在卫生决策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尚处起步阶段
综合文献资料报道,药物经济学可以归纳为:利用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全方位地分析药物治疗备选方案的成本、效益、效果或效用,并以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观为指导,从全社会角度开展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最佳的疾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作为药物经济学的先行者,便开始着手进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并于1996年完成了《药品采购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该《指南》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药物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正式或非正式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方法)指南。
比如,在澳大利亚任何一种新药上市前都必须得到国家治疗性药品管理局的注册证,管理局再根据药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药品质量以及有效性等指标评价药品最终是否可以在澳大利亚注册。
中国中药协会循证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磊认为,近年来,药物经济学研究作为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基药和医保目录等遴选的有效手段,正逐步得到国家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他们分别在不同场合中提到药物经济学的重要性。随着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必将成为未来国家制定相关医药政策、法律法规的重要参考依据。
“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其学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北京中医药大学朱文涛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推行,药物经济学势将有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药品与技术并不是越新越好,目前药物、药品价格主要依据成本等相关因素来制定,如果采用药物经济学视角进行研究,就不只是考虑成本这一因素了。药物经济学评价将会给新药的审评、定价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主任卢凤霞认为,药物经济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
中药或迎来发展机遇
不过,目前业内更趋向于将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应用于化学药物领域的评价。
而作为中国国粹的中药,因其组分、成分的复杂性以及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性,中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进展程度并不乐观。
李磊曾带领团队对国内4~5万个中药产品进行调研,并发现超过1亿元市值的单厂单品的中药大产品已近200个,其中不足10%是按照国家新药随机盲法对照、多中心来进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
“如果能在中药的临床研究工作中引入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指标,或许能让纠结我们几十年的困惑豁然开朗,也能促使中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李磊说。
并且,翻阅国家新实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种约占40%的情况,更让李磊觉得了解中药的经济性,对保证药品目录遴选的合理性以及公平分配利用卫生资源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国内对中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基本上沿用了西方对于化学药物的评价方法,这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感到“很不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