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最新的调整令儿科医生资源显得更为紧缺,这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儿科医生资源紧张并非始于今日,长期以来,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整体资源配置以及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中医学院本科教育取消儿科专业等因素,儿科医生资源已经颇为紧张,这也导致北京等大城市的儿科医院以及儿科门诊压力巨大。
随着“单独二孩”政策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科医生荒更为加剧,家长们戏称,带孩子看病挂号困难程度堪比春运买火车票。
近期,全国很多地方的儿科面临“崩溃”,甚至停止了急诊和夜间门诊,对此,家长抱怨看病难,医生抱怨压力大。未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也成为社会相关层面的热点话题。
近日,界面新闻记者随机跟访了首都儿科研究所呼吸内科的一位门诊医生,她所经历的这最寻常的一天,折射出儿科医生的压力以及儿科医生资源所面临的短缺困境。

11月27日,周三。今天轮到彭博值白班。
早晨7:45,花费了将近一个小时,这位30岁的呼吸内科住院医师从家抵达位于东城区雅宝路的儿研所。到今年,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6年了。
迅速更衣后,她走进诊室。这间诊室供两位医生看诊,十平米的范围是她的工作区。
启动电脑后,她拧开水龙头,细细地搓揉着手指间的泡沫。
8点整,导诊台开始叫号,她迎来了第一个病人。这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因发烧俯在母亲怀里,时不时咳嗽几声。

医院早晨6点开始放号,一位父亲早晨4点就起床了,两个多小时后,当他抱着孩子匆忙走进儿研所的门诊大厅时,大厅里已经人头攒动,开放的几个挂号窗口前,每条等待挂号的队伍已排出数十米长。
这位满脸倦意和焦急的父亲告诉界面新闻,孩子昨天就发烧了,昨晚到急诊等待了大半宿,但是由于就诊的人太多,只能连夜带着孩子先回家了。
漫长等待后,他终于排到挂号窗口,专家号早已经没有了,他只能替自己的孩子挂了个普通号。轮到他们进入诊室时,时针已经指向了上午9点。

彭博的病人大多是恹恹倚在父母怀里的孩童。在冬季病毒的侵袭下,发烧、咳嗽、拉肚子,是孩子们最常见的病症。
最多的一天,彭博曾接待和诊断了90多位患儿。
这些年幼的患者大多无法明白道清自己的病症痛楚,往往都得通过家长代为转述。
“很多都得依靠查体,”彭博说。
但这一过程有时也会遭遇反抗。
一个发烧的男孩看到医生拿出的压舌板,咧嘴欲哭,脸蛋涨得越发通红,一把抓过彭博手上的压舌板扔到一旁。
另一个女孩需要触压检查,在母亲要抱她去诊疗床时,她挣扎着要离开母亲怀抱。孩子们的反抗和哭闹,不但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也使得诊断过程更加复杂和耗时。

中午12点18分,彭博结束了上午的看诊,她拿起杯子,这是整个上午,她喝的第二口水。
“太忙了,人一直没断过,喝水都忘了,”她解释说。整个上午,她为31个孩子看诊,期间仅有数分钟的休息间隙。
下午开始看诊的时间在13时,这意味着,她还剩42分钟的自由休息时间。
但今天中午还有一周一次的培训。她穿过门厅和楼梯,匆匆赶向地下一层的教室。
她走进教室时,关于真菌的英文讲座已经开始了。此时她还没有吃饭,彭博拿起放在最后一排桌子上的套餐盒饭,悄悄落座,往嘴里匆匆塞了一口饭菜。

下午的诊室,更加喧闹,彭博也更加忙碌。
最多时,彭博身边围着四五人家长。他们有的拿着开好的药一遍遍询问医嘱,有的焦急地拿着化验单回诊。彭博不间断地听着家长们的咨询,眼睛瞥着化验单,仔细询问孩子的病情,开药单,建议家长注意事项等。
诊室中,有孩子不断的啼哭,隔壁候诊区孩子的哭声也此起彼伏。
整个下午,彭博几乎没有半点儿时间的空闲,也几乎忘记了喝水。
下午5点,在送走第76位小患者后,彭博终于可以下班了。她的同事已经开始夜班门诊的准备工作。
此时的门诊大厅里依然排起长龙,一对父母排在队尾,母亲不时往抱着孩子的丈夫嘴里塞一口夹饼,这是他们在医院门口买来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