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成功,除了勤奋之外,还必须要有眼光,能抓得住机会。
10年前,医药产业带来机会成就了现在的大佬,他们获得了其第一桶金。现在,医药行业里面机会在哪里呢?
过去的机会是:
1、传染性疾病和感染带动的临床抗生素全面无限制使用,当然也造成了现在从成人到儿童的普遍耐药和政府出手补救性举措,即全面限抗。
2、滥发批文的特殊时期下打着药物创新旗号的中成药注射液“神药”君临天下,当然我不是反对这剂型,因为我也没证据证明其有效无效,在这只是说现象。
3、发改委定价加省际招标下带来的高空间中标和没有严格限制的医保制度,老龄化尚未到来再加上市场多样需求暴发与GDP稳定增长所带来的高增长市场都让人喜笑颜开。多说一句,中国人的医疗需求至今都是与消费能力挂勾的,其次才考虑疾病谱的事。现在呢,又都在填往日埋下的坑。
这三个机会点,不分外企国企,当时都被抓住了,而且抓得很好。现在,这三个机会已用尽,到了历史终结之时,看看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医疗版块的内容,再看看三明,不必多说再说。
到这,我们都应该知道,想在医疗行业功成名就,你必须学会抓机会,这是我们每一个医药人都该具有的原始本能,地都要没了还往哪里去勤奋?
那么,对于身处这行业中的每一位医药人而言,这么困难的局面下现在还有我们成功的机会吗?有!
要抓得住机会,先要理清政策、看清市场走势,机会其实无处不在,只是要你不犯困,还有,只要你真有足够获取成功的欲望。
现在的机会是:
第一、药店市场
医保控费导致的量价齐跌巳成事实不用想了,但这只是医保市场。非医保市场近十年来每年以近17%的增速突飞猛进,即有社会效益,又取得了经济效益。
比如创新肿瘤药物在DTP模式下,比如基因检测在临床推广模式下,据笔者了解的国内一家基困检测企业,一年营收二十几亿,而这还是国内大盘的冰山一角。
这些都是大生意啊,于个人有什么用?NO!卖白菜是生意,卖飞机大炮也是生意,除了所获高低,需求本能没有什么不同。国家有国家的意图,医院有医院的打算,医生有医生的隐忧,患者有患者的需要,快速筛查、便携式检测、院外处方等在这都是新兴生意,就看你的资源在哪一项,而你又挑了哪一样。
第二、基层市场
城市等级医院的各种限制处方,但这只是城市等级医院,国家关了大门的同时开了好几个通道,典型的如分级诊疗。大病不出县,直接导致县级向城市三级打造,基层首诊加转诊制度带来以医联体切入的社区大发展,统一用药目录和专家坐诊,再加上医保报销向基层优惠,笔者有朋友专注广东基层3年从6000万跃升至7个亿就是铁一般的事实。
那我们有什么生意可做呢?医联体、院外处方、OTC都是生意的通道,只是我们需要的是确实可行的切入点和可实操落地的行动方案,这很稀缺,但并不代表没有,需要的是把整个利益链重新架接起来,先谋划怎样合理分钱,因为分好了钱才能赚到钱这是最朴素的市场真理。
第三、中医药
中医药尤其中药在城市等级医院受打压,这是事实,可一致性评价让化药面临更严重的生死大考。大力发展中医药是国策,现在尚未起势是国家要先从提升标准做起,解决看不清道不明长期中药执行仿西药标准的根本性问题。但同时医生多点执业、放开医师自办诊所等诸多利好政策却是实实在在先落在中医身上的。
好多人不明白一点,国家为为什么要发展中医中药?倒过来回答,最直接的是因为要发展中医,必须先解决毛与皮关系的中药,而发展中药是能直接带动解决土地和农民收益问题的,这于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好事,化药解决不了这。
而脱离了医院桎梏的中医师们,又面临据调查国人50岁以上人群年龄每增长5岁对中医中药的信任和接受度又提高10个百分点的巨大市场。国家鼓励发展适宜推广的中医器械,而药械一体自古都是中医中不可缺少的良方,巳经没落太长时间了,现在迎来最好的大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