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以来,中国制造业开始经历30年以来最严酷的外资撤出严冬,由于中国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及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外加中国境内竞争加剧,外资相继成为迁徙出中国制造业候鸟,但是在中枢神经制药板块,外商直接投资(FDI)却呈现截然相反的势头,丹麦灵北制药(以下简称灵北)、礼来、等国际大型中枢神经制药企业加速升级在华研发机构及直接开设制药工厂,中国中枢神经制药市场方兴未艾,显然外来资本已深谋大局。
硝烟四起 烽火连绵
相较于OTC制药市场经历多年厮杀,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及外资企业在OTC制药版图已经形成旗帜鲜明的控制格局,但是在中枢神经制药(CNS)市场,由于中国本土中枢神经制药企业起步较晚,而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高发,中国精神疾病患者对中枢神经类药物的需求巨大,使外资中枢神经制药企业占尽天时地利。
一方面中国本土制药企业中能够自主研发及生产中枢神经类药物的寥寥可数,而灵北、葛兰素史克等在中枢神经制药却拥有多年研发经验及多项成功产品,这是外资制药企业抢先占据中国神经制药市场的先天优势。随着外资制药企业和外资品牌逐步进入我国市场,一些重磅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喜普妙、百优解等销售迅速上升,规模先后过亿,外资制药企业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在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完成中枢神经药物研发、临床试验、产品化之前,形成对市场的瓜分及占有。
另一方面与海外市场相比,我国中枢神经类药物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小、人均用药量小等。根据美国医药市场咨询公司IMSHealth预测:预测2012年全球中枢神经类疾病市场规模超2000亿美元,增速小于10%。但是反观中国市场,2012年中国中枢神经类疾病市场规模将超230亿人民币,到2020年甚至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且截止至今年六月,中枢神经市场与去年同比增长约30%,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这样高壁垒、高毛利、高增长的新兴市场对外资制药企业有绝对的吸引力。
高手入局 整装待发
据统计,中国各类精神类疾病患者达到1亿人以上,其中重度患者超过1600万人,70%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显然,为了抢占中国市场,国际中枢神经制药巨头亦将目标锁定中国超过1亿患者,频频出手。礼来近年在全球裁员14%,却扩充礼来中国一倍员工人数;葛兰素史克升级中国研发中心为其全球神经科学研究总部,主导其全球范围内的神经类药物研发活动;其中灵北更是大动作连连,领衔外资在华中枢神经制药扩张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