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在2013年1月7日~8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厅局长们围绕公立医院改革的方方面面展开热烈讨论。
区域卫生规划应放到首位
在与会的卫生厅局长们看来,不论是破除以药补医、改革服务补偿机制,还是建立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归根到底就是两条:一是体现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责任,保障公立医院的建设与运营;二是体现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提供。前者的核心是投入问题,后者的关键是投入的有效利用问题。而区域卫生规划,是两者发挥效能的关键。
天津市卫生局局长王贺胜:我最关注的就是如何科学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这是谋划和思考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政府对于公立医院的投入多少,是总量问题;如何投,是投入渠道、方式和方法问题。这需要给政府一个明确的界定。同样,公立医院提供有效服务,究竟怎么定位服务的功能、范围、重点和数量?这些问题才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最基础、最核心、最本质、最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些东西都没搞清楚,我们的改革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河南有些省级医院自身规模已经很大,但还是到处圈地,增加床位。包括一些政府领导也都认为,大医院床位供不应求,为什么不能扩张?所以,一些医院在政府领导的直接支持下,往往是楼盖起来了,才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慢了,政府领导都来过问。在目前的国情下,卫生行政部门没有实际控制力。所以我建议,卫生部应该组织研究制定一个标准,明确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到底需要多少公立医院,以及规模、床位等。这是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海南省卫生厅厅长白志勤:在医疗布局上,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也应有所突破。目前,医改对社会办医的政策不少,但管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措施不多。现在很多社会资本对投资医疗卫生领域仍持观望态度,问得多,干得少。相关部门应该有更细化的税务、工商、运营方面的政策措施,同时探索公办民营、民办民营、公办民管等多种办医模式,将社会办医的资金优势和公立医院的技术优势有效结合。
在“大卫生”下实现管办分开
在2013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在大卫生框架内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分组讨论中,多位卫生厅局长认为,这一提法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早在2006年,上海市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独立于卫生局之外、专职管理市级公立医院的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经过几年探索和逐步调整,目前,申康中心的理事长由卫生局局长兼任,基本形成了大卫生框架下的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模式。过去,对于医院的管办职能主要集中于卫生局医政处,由于人员少、工作杂,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做好监管和服务。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对医疗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机构,使卫生厅(局)着力于对医院的整体规划、执行许可设置和准入、标准制定等监管工作。在大卫生框架下探索管办分开,可以说是在各地探索中取得的基本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