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面临着内外两个困境:一是研发过程中,投入大、耗时长、风险不可控;二是研发成功后,能否纳入医保目录,决定了它能否给研发者以足够的补偿,激励研发深入下去。
一粒只有0.25克的化学药,正在给胃癌晚期患者带来新的希望。4月11日,阿帕替尼正式在福建省上市。此前,它已经陆续在江苏等国内部分省市上市。
5个月前,国家1.1类新药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注册。习惯上,我国一些患者把这种名字读起来拗口的化学药称为西药,与之相对的是我国传统的中药制剂。
事实上,这个历经10年面世,全球第一个被证实对晚期胃癌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研发、生产单位是一家地道的本土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瑞医药)。
这也是我国继埃克替尼后第二个获批的国产小分子靶向肿瘤药物。埃克替尼的研发单位是浙江企业贝达药业有限公司,适应症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两个公司主打产品不同,也有不同的成长路径
恒瑞医药前身是1970年就成立的连云港制药厂,现任董事长孙飘扬最初是公司技术员,直至1990年担任厂长,此后又带领企业改制、上市,研发新药。
成立于2003年的贝达药业则洋味十足———董事长丁列明和副总裁谭芬来都毕业于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印祥博士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博士后研究,副董事长张晓东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医用化学专业,首席化学家胡邵京博士则毕业于加拿大西蒙弗瑞斯大学。
对于中国药品市场来讲,两者殊途同归!“‘中国人的专利制药企业’是我们的目标。科技创新和国际化是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两大战略。”孙飘扬说。
十年辛苦不寻常
新药一旦成功,高收益值得期待。眼前的例子是,埃克替尼2011年6月获批上市,到去年7月,全国已有4万多名肺癌患者使用,贝达药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1亿元,刷新了我国自主创新药物的销售纪录。
要产出,必须有高投入。近日,恒瑞医药公布了2014年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超过74.52亿元。其中,累计研发投入资金达到6.5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16%,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8.75%。另据该财务报告显示,该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8%至10%,“为创新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足够的财力支持,让阿帕替尼从研究开题报告立项启动,前后经历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两个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但是,有了高投入,并不必然有高收益。风险,如影随形。
据业内人士介绍,新药研发属于“三高”,即高收益、高投入、高风险。新药产品从研发到上市,10年是基本门槛。这期间任何决策的偏差、技术上的失误都将影响创新成果。
看得见的是荣誉,看不见的是痛楚
另一家药企、成都康弘药业在去年的招股说明书中,就流露出这种无奈:从1998年项目启动走到Ⅰb期临床,作为肿瘤化疗辅助用药的W198已经耗去了12年光阴。公司共有处于不同开放阶段的13个主要在研品种。在研品种在临床前、临床中、审批各个阶段都存在失败的可能,如果失败,不仅前期投入受损,而且产品布局规划和未来成长潜力也会受到影响。
这正是我国创新药遇到的困境之一。数据显示,从2007年10月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在我国落地,到去年阿帕替尼面世,国内共有14个小分子靶向药物获得注册,其中,只有两个产品由国内企业研发、注册。恒瑞医药、贝达药业等本土药企在细分领域能脱颖而出,正是在补齐财务投入的短板之后,全方位向国际药企看齐。
“我们在美国设立了研发公司,可以及时了解国际生物药研发的动态,把握准方向。比如现在生物医药市场上大家比较看好的‘生物导弹’,可以精确地杀死癌细胞。”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孙飘扬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恒瑞医药的赶超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