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市公司+PE”式产业基金成立达133支,同比增长2.8倍;基金规模886亿元,同比增长1.2倍。但医药生物行业占比甚低。
自2011年硅谷天堂与大康牧业合伙成立产业基金开创“上市公司+PE”先河以来,这一模式迅速被上市公司和PE联手复制。2014年,中国并购市场风起云涌,“上市公司+PE”在并购的大潮中也进入井喷行情,成为2014年并购市场一大亮点。
其间,各种争议不断。看好的认为这一模式可以同时解决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产业整合的意愿和PE投资项目退出的困境。反对的则认为,这一模式有内幕交易、股价操纵之嫌。
虽然存在各种争议,但是“上市公司+PE”这一模式所成立的产业基金的数量、目标基金规模具体是多少?基金分布有哪些特点?参与的PE机构有哪些?市场上并无确切的数据,因而对这一模式的发展现状也只能进行定性的讨论,而无法做出定量、精确的判断。
日前,投中研究院发布《投中报告:“上市公司+PE”式产业基金研究报告》,对这些问题作了较详细的分析。
6.6%的A股上市公司成立产业基金
投中研究院根据旗下金融数据终端CVSource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共有173家上市公司与PE机构合作成立产业基金;从数量上看,占全部2635家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为6.6%。
投中研究院把上市公司参与产业基金分为两种,一种为上市公司主导,指所成立产业基金的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为上市公司或其旗下企业,外部PE更多的是作为简单的融资方;另一种为外部PE主导,指所成立产业基金的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为与上市公司无关联的PE机构,外部PE作为产业基金的主导方,起到资源的整合作用。
据投中研究院统计: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上市公司与PE机构宣布成立合作产业基金共计182支,基金目标规模1276.03 亿元,上市公司拟出资金额220.34亿元。其中,外部PE主导的产业基金共计161支,基金目标规模1094.82亿元,上市公司拟出资金额 166.04亿元。由此可见,外部PE主导的产业基金为“上市公司+PE”合作中的主体类型。
外部PE主导的产业基金为本报告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报告后续部分如无特别说明,所指皆为外部PE主导的产业基金。
外部PE主导的产业基金共由154家上市公司、123家PE机构公告宣布合作成立,合计成立数量为161支。投中研究院通过两个维度对这些产业基金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一个维度是基于产业基金层面,如基金成立时间、基金组织形式、基金规模等;另一个维度是基于上市公司层面,如行业分布、地域分布、上市板块、出资规模等。
基金维度解读
“上市公司+PE”模式的首次运用是2011年9月硅谷天堂在与大康牧业的合作中。2011年,仅有4支产业基金成立,目标基金规模仅为14亿元。 2014年,上市公司与外部PE合作成立产业基金的数量已高达133支,较2011年增长32倍;目标基金规模 886亿元,较2011年增长62倍。
从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上市公司与PE机构合作成立的产业基金数量和目标规模来看,随着时间的向后推进,基金的规模也在加剧上升。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终端CV Source数据显示,“上市公司+PE”式产业基金成立的最高峰发生在2014年12月,这一个月内成立产业基金的数量达33支,目标基金规模为315 亿元。
投中研究院认为,“上市公司+PE”合作模式的爆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从上市公司层面看:
(1)传统行业希望通过并购实现转型升级,新兴行业则希望通过并购掌握最新的技术、产业动态,实现产业链的完整布局;
(2)2013、2014年二级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和中小板的大牛市行情使得该板块上市公司的估值处在高位,从而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并购享受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套利;
(3)上市公司通过IPO或者定增等具有一定的资金储备,为并购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