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药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肿瘤、自身免疫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2年全球销售额前10名的药物中,抗体药物占据半壁江山,且市场销售额增长势头不减。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开发这座“金矿”,全球医药巨头,例如罗氏、雅培、辉瑞等更是不惜重金开发抗体药物。目前,国外大公司在抗体药物市场上占据垄断性地位,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并且通过精心的专利布局,形成专利壁垒、限制竞争对手,为新企业进入行业制造障碍。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抗体药物领域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自主研发的品种少,真正能通过临床试验并应用在临床的抗体药物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消费潜力巨大,中国市场是制药企业重点争夺的市场之一。在本文中,笔者对抗体药物领域中国专利申请情况进行统计,并作简要分析。所统计专利申请的公开日截至2013年4月10日,相关专利信息均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文献检索系统。
国外专利申请数量占优
1985年至2013年,抗体药物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共有9202件,其中国内申请人共提交了3593件专利申请,占中国专利申请总量的39.05%;国外来华专利申请5609件,占中国专利申请总量的60.95%。国内专利申请获得授权的为1195件,其中989件处于有效状态;国外来华专利申请获得授权的为1360件,其中1078件处于有效状态。
1993年至2012年,抗体药物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总量呈上升趋势,国内专利申请和国外来华专利申请的申请量逐年递增。国内专利申请在1998年以前的年申请量均小于50件,1999年达到104件,之后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10年的专利申请量高达412件。而国外来华专利申请在1995年已经突破了100件。在专利授权量方面,2007年以前的中国专利授权量整体上逐年上升,且国外来华专利申请的历年授权量均高于国内专利申请的授权量。从上文不难看出,我国在抗体药物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申请人在专利申请方面经验不足,专利申请文件撰写质量较低,甚至在提交专利申请之前已经将相关内容公开发表,导致某些有授权前景的专利申请被驳回,这都是造成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偏低的原因。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因此1993年后提交的专利申请仍处在保护期内。1993年以来,在抗体药物领域,国外来华专利申请和国内专利申请的有效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外来华专利申请的有效率整体上高于国内申请。
从抗体药物领域的国内申请人和国外来华申请人的排名可以看出,在国内申请人中,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排名前五,排名前十位的国内申请人中仅中信国健一家企业,排名第八,其余均为高校或科研机构。与国内申请人截然不同的是,排名前十的国外申请人均为专利实施与生产实践的经营主体——企业,如基因泰克、霍夫曼—拉罗切、诺华、先灵葆雅、惠氏等,它们均为著名的生物科技和制药公司,其研发、应用以及市场化能力均在国际市场上名列前茅。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申请人的主力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科研成果的市场化程度亟待提高。另外,国外企业的创新能力、专利保护能力以及对生物医药技术专利的产业化、市场化能力明显强于国内企业,比如罗氏在我国进行了周密的专利布局,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很高,我国抗体药物企业应当予以关注。
主要领域专利布局严密
由于各种疾病发病率、发病机理均存在差异,相应的抗体药物的研发情况也有不同,在专利方面则表现为申请数量的不同。通过对近年来抗体药物专利申请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各申请人对于抗体药物的研发热点,甚至预测未来的研发方向,从而为相关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制定研发策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