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在过去的一年里,供体来源的变化并没有使中国的器官移植数量急剧下滑。截至12月20日,2015年我国共有2587位公民实现器官捐献,今年全年的捐献总量有望达到2600例。
这个数字是所有从事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的医生、慈善工作者的骄傲,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在这一年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最艰辛的一年
“今年一年我感觉也是自己最艰辛的一年,基本三天一飞机,感觉有点累了。”
在最近发布的一篇长微博中,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这样来形容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作为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和他的团队这一年里在各地奔波,只为能获取适合移植的肺源。
到目前为止,2015年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总共完成101例肺移植手术,有望超过去年的104例。虽然在数量上和去年相似,但是这一百多例手术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却比往年多很多。
陈静瑜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谈到,现在获取移植器官的方式和以前完全不同。以前是有预见性的,可以同时安排两到三个移植手术。但是在今年,因为器官来源的变化,经常要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去全国各地摘取器官。
器官转运
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器官移植的过程变得比往年更加困难,基本上每做一台手术都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进行评估。即使评估后找到合适的肺源,也可能会因为家属意见改变、肺源维护得不好无法使用等原因,让前去取肺的团队成员无功而返。
而在影响器官移植的诸多因素中,器官的在转运无疑是最让陈静瑜担心的。今年的10月4日,无锡市人民医院的取肺团队从广西获得肺源后连夜赶往广州白云机场。到达机场后,在飞机还没有起飞但是已经错过登机时间的情况下,南航方面以不符合规定为由拒绝让团队成员登机。
陈静瑜在微博上公布此事后,引起了社会大众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此时再次谈及器官转运的问题时,陈静瑜认为目前各个航空公司对建立器官转运的绿色通道都非常支持,但缺少的是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定。“希望能把规范制定下来,今后在器官转运的绿色通道不应该是个例,而是要按照流程执行。”
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曾经多次提交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提案。“希望这次民航总局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能够把具体的流程细则落实下来,不要总停留在调研阶段。”
中国器官移植医生扬眉吐气的一年
“Small but significant step”,这是在今年国际心肺移植学会(ISHLT)年会上,国际社会对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的现状的评价。
2015年,中国全年器官捐献总量距离排名世界第二的巴西已经十分接近。更重要的是,由于供体来源的变化,这样的成绩如同人类登上月球一样,小小的一步却代表了中国器官移植领域一个巨大的跨越。
陈静瑜不无自豪地说,这一年是中国器官移植医生扬眉吐气的一年,“中国的器官移植完全和国际上接轨。获取供体的方式是非常人道的,做的是和国外一样的救命的事业。”
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中国器官移植医生所面临的手术难度往往远大于国外。国外器官转运的机制比较成熟,一个国家根据行政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片区,在区域内的协调工作做得很好。以慈善的方式,商务飞机参与到转用的过程中,使得器官转运基本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
在国内,器官的长距离转运仍然是通过民航,再加上地域广阔,器官的运送时间都在六七个小时以上。10月4日那次的转运时间甚至达到九个半小时,这也使移植的难度大大增加。
陈静瑜表示,国际上器官捐献一般在48小时内完成,而在我国则需要一周左右,这是因为很多患者家属不认可脑死亡。虽然从医学角度上已经诊断脑死亡,但是家属依然要求反复抢救。“我们获取的肺源许多情况下都是长期气管插管后肺部感染,我们要用或多或少有些感染的肺源去拯救濒危的病人,围手术期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今后对我们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