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本辉说,目前深圳正在进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医院逐步实行合同聘用制,等到让医生由“单位人”变为“自由人”后,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完全有可能实现。
“单位人”仍是最大制约
■案例
多点执业申请不批眼科主任辞职“走穴”
1月12日,星期一,当天上午是姚晓明到深圳某知名连锁眼科医院坐门诊的时间。早上7时40分,还没有到达医院的他就收到了助理医生发来的微信,告知有7个患者预约了当天的门诊。
“这是在民营医院多点执业的一个优势,医院为我配了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作为助手。”姚晓明说,在还没有来上班之前,助理医生会与患者先行联系,了解患者的病情,并通过微信或者电话告诉他。
在当天的预约病人中,有一位来自阳江的患者,是一名40多岁的女性。姚晓明检查发现,这位患者患上了角膜白斑,情况非常严重。在跟患者介绍治疗情况后,姚晓明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也告诉了患者,让患者及时把眼睛的情况和用药后的反应告诉他和助理医生。
今年57岁的姚晓明一年前是深圳市眼科医院角膜及眼表病区主任。在深圳开始医师多点执业后,就向医院和卫生部门递交进行多点执业的申请,但是一直没有获批。他介绍,他在深圳市眼科医院的时候,去其他医院进行多点执业只能以会诊的方式,“其他医院提出申请,医院安排医生过去会诊,而会诊的费用只有几十元到100多元,而且还是医生和医院共同分享。”
为了寻求更大的执业空间,去年初,姚晓明辞去公立医院的职业下海到民营医院进行多点执业。如今,他算是一个体制外的多点自由执业者,在深圳两家民营眼科医疗机构坐诊。
在民营医院多点执业一年多,姚晓明从公立医院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中走出来,不再为开会、业绩、费用等发愁了。随着执业范围的扩大,收入也大幅地增加。他透露,以前在公立医院每个月有3万—4万元的收入,现在收入成倍增长。
在他看来,公立医院医生去民营医院进行多点执业其实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过程。民营医院的医疗器械比较先进,重视医疗服务的提高,比如他还在公立医院的时候,曾向医院申请了一台角膜飞秒激光设备,用于角膜移植,但是五六年过去了,直到他离开医院,设备还没有批准。而去了民营医院,在他提出申请半年后,设备就进了医院,“可以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更加精准地为患者服务”。
同时,姚晓明也指出,医生去多点执业后,公立医院不用担心病人会流失,毕竟公立医院在技术上有优势,而民营医院短期内不会超过公立医院,不要把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对立起来。
■记者手记
政策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作为业内人士,我并不看好多点执业。”在采访过程中,深圳公立医院的多名医务人员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从2010年深圳初试“多点执业”到2013年“自由多点执业”尝试的卡壳,深圳的医生已经历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打击。即使深圳今年全面放开多点执业,并且有了法律保障,现实中的多点执业仍像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
深圳试点多点执业曾引起全国关注。为了推动医生多点执业,从政策到立法,再到医疗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深圳也是蛮拼的。然而,4年来,深圳仍只有300多人开展多点执业。
在现行的体制下,医院与医生的关系非常紧密,在医院管理者看来,医生属于医院的“财产”,医院花大量成本,提供平台和机会把一名普通医生培养成技术骨干,就是希望能给医院带来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让技术骨干到其他医院去执业,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而对于医生来说,体制也是一张温床,因为医生评职称、住房公积金、社保、退休金等都只有在体制内才能享有,一旦脱离体制,这些晋升机会和福利待遇仍是难以割舍的诱惑。
怎样才能彻底解放医生呢?根据蔡本辉所言,多点执业并不是无法实现,这还是要看深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医改的力度和广度,等医生由单位人变为自由人,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最终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