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日趋成熟,外资企业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并购活动在各行各业方兴未艾。但是在医药行业,现今中国市场最为炙手可热的行业之一,外企对本土企业的并购活跃程度却要略逊一筹。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外资企业为了在中国市场获取成功,收购中国本土企业有哪些好处?合适的时机又是什么?
收购中国企业的动机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医药市场——这个市场不仅规模巨大,而且正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世界上的主要市场中,没有一个其他的市场能够两者兼而有之。从医药行业的规模来看,中国已经和日本不相上下,仅次于美国。而从增长上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全球医药行业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市场的贡献。
对跨国医药企业而言,谁都不能对中国市场掉以轻心。在做好现有业务的同时,如何利用兼并和收购国内企业来推动业务增长更上一级台阶,早已成为众多跨国药企老总们思考的战略重点之一。那么,使得决策者们下定决心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原因有哪些?
首先,从外部政策环境来看,中国政府是非常支持和鼓励行业整合的。中国市场目前有超过5000家药品生产企业,这其中的大多数企业规模都很有限。而且,药品安全又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对制药企业的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提升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因此,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跨国药企并购和整合国内同行,符合国家对医药产业的优化重组和升级的政策方向,应该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其次,对跨国药企而言,并购中国企业能迅速扩大自身规模。虽然这听起来有些简单,但是企业的规模,及其所能代表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等,会给医药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带来实实在在的优势。在中国现行的药品集中采购招标过程中,大多数省份的招标评分条件都是“质量”和“价格”并举。暂且不论“质量”评分能占据多少百分比,但在很多情况下,不论是销售收入,还是生产能力,甚至是无形的“知名度”,都能为投标企业在“质量”这一条上获得加分,从而在激烈的竞标过程中占得先机。
还有,众所周知中国药品上市注册时间非常漫长。“一类”或“二类”新药的艰难历程就不用说了,即使是从国外引进一个“三类”或者“四类”的新药,甚至是注册一个国内生产的仿制药,整个过程没有三到五年拿不下来。对于那些亟待通过产品线扩张来实现中国销售增长的企业来说,收购一家拥有丰富产品线的国内企业无疑是一条捷径。
勇于“吃螃蟹”的先锋
根据投资中国(ChinaVenture)对公开信息的统计,中国医疗相关行业中,本土企业之间的并购交易非常活跃,仅2013年就有超过200例,在2006年至2013年的8年中总交易金额超过了220亿美元(不包括私募股权或者创投基金的投资,下同)。同时,中国本土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在这8年中达到了17亿美元,并且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而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外资企业收购中国企业的交易金额累计超过30亿美元。自从中国医改启动以来,制药领域的重大外资并购案,并不算太多。
2008年以来制药领域重大外资并购案

这些勇于“吃螃蟹”的外资药企,究竟是基于怎样的想法,才下定决心把中国制药企业纳入囊中?我们可以看看其中三个案例。
葛兰素史克收购南京美瑞:泌尿领域的扩展
2010年12月,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宣布以4.31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南京美瑞制药。在实施此次收购前,葛兰素史克已经设立了清晰的中国并购战略,要求目标企业拥有互补性的产品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当然,交易价格必须合理。当时,葛兰素史克正在为其新产品适尿通(Avodart ,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上市做准备。葛兰素史克发现了南京美瑞在泌尿领域的产品和销售网络正是其所需要获得的互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