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近年来,随着我国维生素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维生素类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维生素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维生素D3等产品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占有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3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下降明显。
出口大幅下滑
2013年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数量19.72万吨,同比增长5.48%,出口金额17.73亿美元,同比下降8.01%。出口平均单价8.99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2.79%。其中:未混合的维生素B6及其衍生物出口均价下降12.99%,未混合的维生素B1及其衍生物出口均价下降21.93%,未混合的维生素B12及其衍生物出口均价下降58.93%;在维生素类产品中降幅居前。
2013年,维生素类产品对亚洲出口数量5.26万吨,出口金额4.71亿美元,出口数量占比26.67%;对欧洲出口数量6.88万吨,出口金额6.54亿美元,出口数量占比34.87%;对北美洲5.30万吨,出口金额4.80亿美元,出口数量占比26.86%,三大市场出口数量合计占比88.40%。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对欧美、亚洲等传统市场出口依存度极高。
产业高度集中
目前,我国药企已在多个维生素细分市场上取得了生产技术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基本上几家企业的单项维生素品种就占据全球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产业集中度非常高。一般单品种维生素出口企业前3名基本上就占据了总出口量的60%以上,其中一家独大的情况也很常见,如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的维生素B2和维生素B5就占据了本行业比重的6成以上。
2013年,维生素类产品出口企业有753家,较去年增加了8家。其中,国有企业129家,占比17%;三资企业72家,占比9.6%;集体企业17家,占比2.3%;其他性质企业535家,占比71.05%。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制药集团、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服务贸易有限公司、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淄博鲁维食品生物有限公司、浙江杭州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位列出口金额前10名。这10家企业出口金额之和占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2.78%,占据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
维生素C在我国是个高度集中的产业,曾经具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自主的知识产权、生产成本低廉、产业集中度高、市场份额高、掌握话语权,不仅平稳渡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创造了价格大幅攀升的佳绩,让众多医药界人士刮目相看。而近年维生素C生产企业盲目扩产、低价竞销以致沉疴难愈,严重损害了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大品种市场剖析
2013年,我国维生素行业出口增速出现回落,所有维生素类细分品种的出口价格同比均出现了显著下跌,行业前景堪忧。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A是我国维生素类原料药出口的主要品种,尤其是维生素C,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技术及产能优势,占据了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恶性竞争等原因,近年产能严重过剩。
维生素E是全球市场容量最大的维生素类产品之一,目前我国出口的维生素E主要以饲料添加剂为主,而帝斯曼(DSM)和巴斯夫(BASF)主要生产医药级高端产品,操控着全球维生素E的市场话语权。
我国的维生素A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目前仍以低价竞销方式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维生素C:量价齐跌产业尴尬
据统计,我国5家主要维生素C生产企业产能超出12万吨(据发改委统计约为13万吨),而国际市场需求量为10万吨(发改委称,表观消费量为12万吨左右)。在前些年市场获利丰厚的刺激下,近年来国内陆续新建、扩建、拟建的维生素C项目累计产能接近25万吨,是国际市场需求量的2.5倍。
2013年,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