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的全国药价谈判很可能会撕开药价更大的口子
降价“起跳50%”
“降价起跳50%,45个药的降价标准至少要和去年持平。”昨日,有正在参与此轮药价谈判的外资药企相关人士向赛柏蓝透露。
按照此前已经公布的消息,45个药品正在谈判通道上和国家进行“量价交换”的谈判,并将在随后得以进入医保目录的国家“埋单”系统。
“总的原则是:第一,它是临床急需的。第二,实践证明这个疗效是比较好的。第三,在价格比较高、群众负担比较重的这一类药品里进行选择”——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谈及药价谈判问题时公开表示。
“几乎外企都有产品在参加谈判,不止外企,像本土的创新药企恒瑞、豪森、康弘和天普等都有药品在谈。”前述人士告诉赛柏蓝。
按照他的说法,这次,国家谈判首先划定了一条起跑线——药价50%的降幅。
而在他看来,50%的“拦腰价”或许将成为以后药价谈判的一个“起步费”。
事实上,作为进一步提高公众用药权益的价格改革探索,药价谈判制度的本意就是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把价格较高的专利药品和独家生产药品价格降至合理区间,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公开资料显示,根据国际经验,药品价格的参考依据主要是药物经济学评估、内部价格参考、外部价格(国外价格)参考。
2015年11月下旬,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试点正式启动,谈判小组先后与乙肝、非小细胞肺癌专利药品相关企业进行多轮谈判。
2016年5月17日,首批谈判结果向社会公布,替诺福韦酯、埃克替尼、吉非替尼3种谈判药品降价幅度分别为67%、54%、55%,平均降幅58.67%——其中降价后的GSK替诺福韦酯中国售价成为该药品全球最低价。
尽管经历了随后一段时间内与各地医保的实际衔接断档,但2017年3月11日的会议上,李斌同时宣布的另一个信息,为当时仅有三家公司(GSK、阿斯利康、浙江贝达)参与的探索性政策打了一剂强心针。
“在这里,还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去年(2016年)国家谈判的降价药品,今年已经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群众可以按照比例进行报销了。”李斌谈到。
“当时大部分的药企都在观望,因为不知道到底怎么谈,担心谈完了医保不能实现,也有因为不愿意让出50%的降价市场在谈判的时候退出去的。”昨日,有长期研究药价谈判的知情人士向赛柏蓝透露。
“从国家的角度说,进口药和创新药进入医保,公众用药水平提高,而且降价50%以上,降了不少医疗费用,这属于皆大欢喜的结果。”该知情人士向赛柏蓝表示,“而且这个逻辑是,如果去年50%都能承受,今年也可以,明年也还可以。”
形势紧迫
而更现实的压力或许来自政策变化和外企产品更迭的实际需要。
在前述人士看来,一年之内,谈判药品从3个到45个的数量猛增,除了有第一年医保最终全部对接的现实保障之外,更有一致性评价和药企新老产品更迭的紧迫情势相逼。
3月17日,CFDA发布《关于调整进口药品注册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承认国外二三期临床的改变,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国外药品进入中国的整个流程,分析预计,进口药进入中国的时间将普遍被缩短3~5年。
被提速的新药进口,迅速改变了目前已经相持多年的市场格局。
尽快引进国外新产品进入并抢占中国市场成为跨国药企眼下最迫切要做的事儿——一些跨国药企就是等着诸如第三代乳腺癌靶向药、第三代肺癌靶向药上市后,用现在的二代药降价去抢低价市场,成为新老产品高低搭配组合中去抢低价市场的开路先锋。
“时间不等人了,必须马上谈。”有药企市场部人士表示,“更何况,一致性评价下,国内同类的对标高端仿制药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真的是前后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