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孩”时代到来,儿科看病难、儿科医生荒等问题愈加严重,已成为社会之“痛”。昨日(4月17日)获悉,无锡市医院协会前期就无锡市儿科资源配置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在全面调查了无锡市开设儿科的36家二、三级医院后,完成了一份《无锡市儿科医疗资源配置现状》调研报告。从报告中显示,无锡市儿科医生资源严重不足,工作强度大,收入水平与劳动不成比例。
人少、活多,资源配置不足
没有一两个小时“进不了门”,没有大半天时间看不好病。——这是家长吐槽在市儿童医院看病的现状。来自该医院的数据显示,从1月份以来,医院日门急诊量一直在3000人次的高位徘徊,最高峰冲到3500人次。“这个数字已达医院负荷的极限。”该院门诊部副主任徐锡凤表示。
一边是家长疾呼孩子“看病难”,对儿科医生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另一边却是日益捉襟见肘的儿科资源与儿科医生承受着的巨大压力和风险。“医护人员每天忙得像打仗一样。”儿内科副主任项红霞说,“一般专家门诊半天至少看30个病人,中午不按点吃饭是常有的事,下午也时常过了6时才下班。”输液室也是人满为患,日均输液量在1300人次左右,输液的护士们一天24小时连轴转,常常工作一天顾不上喝一口水。
从调研报告中印证了这一点,有关人士介绍说,本次调研将全市儿科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大起底”,调研对象包括无锡市唯一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市儿童医院,以及开设儿科的二、三级医院35家,覆盖了全市所有市(县)区,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
报告显示,市儿童医院有医生169人,其他35家医院的儿科医生有287人,总数456人。而全市6-14周岁的少年儿童约有40万人。也就是说平均一位儿科医生至少要“管”877个儿童。“由此可见,儿科医生荒成什么样了!”
报告中显示,儿科医生的平均工作量超出非儿科医生51%,这主要体现在儿科门急诊量上,无锡市儿科医生平均年门急诊人次5047人次,而非儿科医生是2327人次,儿科人均门急诊量超出非儿科医生117%,相当于一倍多。这充分说明儿科医生资源配置远远不足。
此外,小患儿“急诊不急”现象普遍存在,客观上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儿科医生资源更显不足。
钱少、压力大,招不到人
为何儿科医生这么少?调研报告分析给出了5个可能导致儿科医生配置不足的原因,其中选择“应聘儿科医生生源不足”的医院有34家,占了大比例。
“年年招,年年都难招,急煞人啊!”市儿童医院有关人士说。事实上,各家医院每年都撒出“英雄帖”,但招聘率一直都不高。今年1月份全市医疗行业大招聘时,该院儿内科想招10个人,有18人面试通过,照例说应该取前10名,可竟然取到了第18名,最后一人还放弃了,也就是实际上只招到了9人。
业内人士分析,高强度、高风险、低收入,“两高一低”的岗位现状是让许多医学院毕业生对儿科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有句话叫“宁治十成人,不治一孩子”,儿科被称之为“哑科”。医生面对的是不会表达与沟通、容易情绪化的儿童,加之儿科病情变化多端,儿科医生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说多了都是泪”,工作中,儿科医护人员常常遇到不理智甚至无理取闹的人,候诊时间长,输液时没有一针见血,就开始谩骂、动手。采访中,有一位儿科医生伤心地告诉说,她有一次看门诊到下午1时还没吃上午饭,被家属吼了一句“你晚点吃饭会死啊”。
从收入水平看,儿科医生总体收入水平与全院平均水平差距不大,三级医院的儿科医生收入占全院比例达93.3%,但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极不相称,报告中表示,“儿科医生收入绝对值低、相对值更低”。
就这样,儿科陷入了“医生少—就医体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