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制药工业协会联盟主席指,如果欧洲不改变现有药品降价及缩减成本政策,以及增加支持创新及研发的投入,欧洲制药业目前全球排名第二的地位岌岌可危。目前欧洲的经济正经历自欧盟建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制药业也不能幸免。
近日,欧洲制药工业协会联盟(以下简称EFPIA)主席安伟杰(Andrew Witty)致信欧盟领导人,指目前欧洲制药业的现状“令人担忧”,由于欧洲目前的制度和对制药行业“不甚友好”的政策,欧洲制药行业的销售收入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众多欧洲的制药巨头,如赛诺菲、诺华、阿斯利康和葛兰素史克等总部在欧洲的厂商纷纷裁员和关闭在欧洲的一些工厂并将制造和研发基地迁往中国等新兴国家,严重影响欧洲制药业在全球的地位。
欧洲制药业全球地位岌岌可危
根据EFPIA提供的资料,目前制药业在欧洲的各行业中依然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据统计,2011年欧洲制药业的贸易顺差为486亿欧元,在欧洲的投资总额为275亿欧元,这一行业在欧洲直接提供了66万个就职岗位,而与此间接相关的就业岗位估计达到这个数目的三到四倍。
然而,即使是在金融危机以前,基于欧洲民众一直以来对高药价的不满,欧洲的政府对制药业一直不太友好,一些政府高层在不同场合公开谴责制药巨头们多年来一直以某些遏制竞争的举措使药价一直居高不下。相关的机构也接连对这些大药厂以反垄断的名义展开调查,根据媒体披露的材料,各大药厂在欧洲的总部都被调查人员搜查过。
一位不愿具名的欧洲律师事务所驻华的执业律师透露,基于欧洲社会,尤其是欧盟区有比较强的平等概念,药厂很难在这个地区获得像在美国那样的专利保护,通常一个药品在欧洲实际的专利保护期要比美国短。而且在美国还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延长专利保护期,这在欧洲的法律制度下比较难以实现。制药巨头们的实际销售利润,相对于美国,多年以来一直就不怎么好,这次欧洲的经济危机,只是将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已。
另外,即使是处于专利保护期内的药品,厂商的所获相比于美国也要少得多。
首先是各国政府通过一些法案迫使各大药厂降价,诺华制药C EO江慕忠在2011年年底曾对媒体表示,该公司的药品价格在政府的压力下,仅2011年一年平均就下调了5%.
其次是药品在欧洲的销售渠道,药厂难以有效控制。同样的药品,在欧盟区一些较不发达国家,比如希腊和罗马尼亚等国,价格比法德等国要低,因此经常有药品从价格低的国家流向价格高的国家,给药厂的销售造成一定的损失。然而在法律层面,药厂却无法在欧盟区内阻止这些药品的跨地区流动。因为根据欧盟的相关法律,人为阻止商品在欧盟区内自由流动是违法的。偶有厂商尝试阻止这种流动,最终通常是被执法机关以非法营销控告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