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15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奇璞峰会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召开,并推出2015大健康行业指南——奇璞蓝皮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原院长朱晓明,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等出席。
朱晓明教授认为,中国健康产业、智慧医疗产业发生蜕变的“奇点”逐步临近。机器将会具备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具备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能力。而智慧医疗和精准医疗将会极大的解放医生。他还透露,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明年将开设智慧医疗的创业课程。
在峰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发布了《医疗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世界二十国(地区)医疗体制改革概览》和《2015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奇璞蓝皮书》。蓝皮书政策篇对于医院、医生、医疗保险、药品器械四个领域在2015年的政策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今后的政策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蓝皮书产业篇包括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医药电商、医生集团四个领域的研究报告,并收录了各领域共18个创新案例,为一览医疗行业在2015年的创新动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备受关注的前华润医疗集团CEO,现中信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海鹏现身本次峰会,张海鹏于9月1日加入中信资本,现在负责一个30亿元人民币的医疗健康基金,专门做中后期的类似于B、C、D轮的医疗健康产业投资。
对2015年的医疗服务改革,张海鹏表达他失望,“我很赞同奇璞蓝皮书对这一点的观察,2015年的医疗服务投资没什么起色,甚至在局部出现倒退。2011年10月,我们创立了华润医疗,大家还敢于探索,而今年的信号是,公立医院希望我们搞增量。”他以奇璞蓝皮书的观点对此给出解释,“医疗资源的行政化垄断是造成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内一系列研究问题的根源,也是阻碍医改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公立医院特别是大型公立医院,以及这些医院的诸多行政机构是改革的拦路虎。这种弱行政纽带,相当于父子关系,但老子管不住儿子。这个瓶颈不破,改革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这种瓶颈可能变种。谈及医疗服务改革前景,张海鹏认为改革的最终希望还是形势倒逼政府,“总有局部城市撑不住的,总有明白人要碰这件事,这是时间问题。我们第一支基金是10+2年,我们很有耐心。
相对于公立医院更加趋于保守,张海鹏认为民营医院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规模变得很大,而且积极的洗牌。”同时他认为国人赴海外就医成为新趋势,“中国没法提供有质量的服务医疗,就逼着患者到周边,到日本去。”对于目前有一定热度的县域医疗投资,他认为主流的PE投资方只会投一些特别富庶的地方,“这不是个机会。”
在过去几年里,移动医疗成为大健康产业的最大热点。对于移动医疗,道彤投资的合伙人孙琦认为,挂号方面已经没有太大机会了,已经有巨头完成布局。轻问诊虽然有机会,但已经有很多同类项目。他所看好是二次问诊类项目。因为中国优质的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将来会有众多移动医疗公司要介入二次问诊项目。
卓健科技联合创始人尉建峰认为,移动医疗的实质是反医院、反医生的,要重构目前的医疗体系。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设备能够自行决策、辅助学习,这将会代替一部分初等医生;随着平台进一步发展,犹如美国医疗,实现了医生的自由执业,在互联网无边界的竞争,10%的医生会占有80%、90%的资源。
对于投资人来说,2015年投资的最大热点却是医疗器械,山蓝资本创始人刘道志给出他的分析,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和国际最高水平美国的差距非常大。这个差距短时间不可以弥补,所以这是一个很低的洼地,也被长期看好的。全球的医疗器械产业,体量大概有四五千亿美元,中国有几十亿美元的体量。刘道志强调,医疗器械一定是专业化投资。“我只会和投资微创外科、关节的等细分领域投资人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