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外资药企大规模弃标的启示

近日媒体报道外资药企在多省出现弃标,时代周报曾报道湖南最近的药品招标中,外资药企的药价大幅下挫。即便在成交的少数品规中,弃标率也仍然较高。比如拜耳公司的36个品规中仅9个成交,最大降幅为11%,弃标率为75%。而在此前浙江的药品招标中,外资药企整体平均弃标率达60.5%

弃标率高的背后预示着外资药企在中国的困境,面对不断被压低的药价,加上国家取消对专利过期后的原研药单独定价,外资药企将失去一大块利润,首当其中的影响是原研药。

原研药是专利期到期后的品牌药。在中国,外资药企一直在这部分市场上享受定价的优惠政策。先来看国外的药品失去专利之后是怎样的情况。国外并没有原研药一说,只是有专利药和仿制药的区分。仿制药之间价格也有差别,因为生产商在药品安全监督、辅料选择等方面的投入不一样,因此产品质量肯定有差别。医生和病人都会直接感受到产品疗效的差别,因为医生的考量标准是治疗效果,医生会从实际操作中发现哪些品牌的仿制药效果较好,从而倾向于选择这些药品。病人的感受也很重要,药效会体现在他们身上,他们的感觉也可能会影响到用药选择。

因此,在一个以效果衡量医生工作的体系里,医生会有动力过滤掉不合适的产品,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这也给了药企动力去进行以药效为核心的营销,比如推出用药提醒工具,慢性病管理计划等,这些辅助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自己产品的药效,影响医生的决策。

而中国,这样的逻辑是否也能理顺?

首先,医药之间的灰色收入仍未完全消除。即使取消15%的药品加成,药房仍然留在医院里,灰色地带仍然存在。在基层虽然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部分地区仍然将补贴和带量采购联系起来,以药养医并未消除。在这样的环境下,原研药和仿制药同作为无专利的产品,医生选择的时候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无法着眼于药效。这也就是说,一些药效不错的仿制药可能因为灰色地带不高而不受青睐,但同样,一些药效确实好的原研药也受制于灰色地带的通道成本而无法降价导致价格虚高。

同时,目前的药改以药占比以及药价入手。部分地区还规定了基层机构可以使用原研药的比例。相比美国以药效付费的模式,中国目前的药价改革采取的是硬指标手段。这里可能会出现几个问题。第一是为了达到指标而直接用低价仿制药替换原研药。这种一刀切的办法表面上看起来可以直接达到要求,但很可能牺牲的是疗效,长期推高的是医疗成本。第二是药企为了进入医院,保证销售而缩减成本,比如降低辅料质量,节约质量把控手段等,最后一样可能导致质量变差。

发生这些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医生并不和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硬指标比药效更有压力。而且硬指标是短期看得到的,药效很难直接量化,短期内可能也看不清效果,因此医院和医生更愿意去满足硬指标。

因此,在一个考核医生的标准里缺乏治疗效果的环境下,砍药价也好,直接限制原研药比例也好,都过于简单粗放,无法给医生动力去筛选出最合适的产品,保证最好的疗效。原研药和仿制药同作为没有专利的产品,孰优孰劣不能简单通过价格来体现,竞争的标杆应该是效果。这只有当支付方对医生的支付标准同样是效果的时候,两者才能一致。而目前支付标准缺乏疗效,才导致原研药和仿制药不能通过合理的竞争手段筛选出最佳的产品。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我国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现状分析

  这是一场向跨国药企发起专利挑战的诉讼。

  排名:2014年全球代谢病药物销售TOP15制药巨

  能拯救正被尿失禁困扰人群的可穿戴设备

  江西13家大医院联合制止低价药涨价

  弱骨强代谢——指向糖尿病的新治疗

  FDA携手PatientsLikeMe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全球生物科技行业 成“风口” 市值首次突破

  青海高值耗材省标启动,医改试点引人注目

  施贵宝中国裁员事件再激化 跨国药企步入艰难

朗生医药与伯乐中国签分销协议书

方正医药挑战拜耳终胜诉

关于PCSK9抑制剂:FDA应冷静,坚持不伤害原

拜耳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达合作开发视

人民日报:别提到“强制医疗”就色变

罗氏抢食安进贫血药蛋糕,输了官司赢了情怀

混战升级!曝GSK潜在买家另有其人

2014年广告投入前十大处方药

GMP注册凸显后门 新药“艾拉”遭遇药械混乱

药价放开佛慈阿胶出厂价涨34%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