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断加码,让中国医改大计在2014年再迎重要时刻。然而,在“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原始问题上,医改遭遇多重阻力,推进缓慢,究竟顽疾何在?
“公立医院长期以来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补偿机制,正是改革各方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需要深层次改革来破解的问题。”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不久前重申,机制缺失极大地助长了公立医院无序扩张,从而加剧医疗资源错配。一方面是说了许久却进展缓慢的公立医院改革,另一面则是猛然放开而模式尚未清晰的社会办医。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相关文件提出,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的目标。如何落实这一目标,有待进一步探索。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院?记者已就此话题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入讨论,也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但面对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办医模式不清晰、民营医院规模尚小等三大顽疾,还需要业界专家进一步探索。
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攻坚期
如果说“医改是世界难题”,那么公立医院改革则是难题中的难题。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始终困扰着百姓。2012年我国居民年均门诊超过5次、年住院率达13%,均高于同期美国的4.2次和10.4%。医疗资源配置失衡、以药养医等扭曲现象背后,是公立医院这根医改“主动脉”迫切需要“动刀”。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饶克勤不久前撰文指出,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征弱化,作为“公共政策或制度安排”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政府财政投入过低、补偿不到位、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格扭曲、药品价格虚高、过度医疗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而规制缺乏、监管不力,则进一步加剧了上述矛盾。
随着改革措施的不断细化,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公立医院改革路径选择和试点范围也不断扩大:2010年国家选择17个城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2年又选择18个省311个县(市)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4年县级试点增加到1000个,2015年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行已进入攻坚期。
目前看来,在政策文件与试点方案的推动下,解决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上海、无锡等地推进管办分离,卫生系统不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过,医改的核心问题始终未能触及,医患矛盾反而日益突出。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正是多方面的机制体制缺失,严重阻碍了医改进展。其中,呼声最高的就包括建立可持续的补偿机制、科学的医疗支付制度、规范的医疗监管体系以及完善法人治理机制等。
“公立医院改革缺的不是资金,是机制。”前卫生部长陈竺曾如此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侯建民此前告诉记者,“公立医院改革,应首先在机制体制上创新,应建立适当的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社会办医模式仍需探索
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攻坚期的同时,社会办医浪潮亦悄然而至。今年1月9日,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
5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办医、全民医保体系建设、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等内容备受关注。
政策暖风劲吹,社会资本闻风而动。眼下,药企、医疗器械企业、实业以及金融业,都纷纷进入医疗领域,布局相应产业链。虽然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