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称全国医改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针对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和获得感。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在回顾2016年医改工作进展情况时,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斌提到,“经过全国上下不懈努力,2016年提出的10方面50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至于贯彻落实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发挥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和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县作用,总结推广三明市“三医”联动改革、上海市“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天长市医共体建设等经验;多措并举推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门诊量已占到全国门诊总量的22%。
李斌在发言时还透露,深化医改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已经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
另据健康滨州(滨州市卫计委)消息,全国医改大会传达了深化医改2017年10项重点任务,并就政策推进列出明确时间表。健康界摘选如下:
——6月底以前,各省区市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综合医改试点省每个地市年内至少要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
——6月底前,各省区市都要出台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也要按照时限要求出台配套的细则。国务院医改办要到点验收、定期通报,年底前对各省推行两票制,药品集中采购的情况开展一次评估。
——目前三分之一的地级以及以上城市没有实行改革,7月底前要出台实施方案,9月30日前要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务必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今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要达到100个以上,综合医改试点省必须选择1到2个地市全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所有医疗服务,大幅度减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
——今年所有省份都要开展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的电子证照试点,所有省份都要推广医保智能监控,年底前覆盖到大多数的统筹地区,对门诊、住院、购药等行为实施高效的监控。
附: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部署的10件“医改实事”
1.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试点。现阶段加强医联体建设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和资源的双下沉,是提升基层能力,促进分级诊疗的有效途径。今年各地都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试点建设。按照各地的实践经验,医联体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在城市建设医疗集团,二是在县域内建设医供体,三是跨省域组建专科联盟,四是边远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各地结合实际建立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医联体内部在保证行政隶属关系、财政投入渠道不便的前提下,打破区域限制,强化人员、资源、运行服务方面的协同管理,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在6月底以前各省区市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综合医改试点省每个地市年内至少要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
2.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首先要摸清底数,面向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务,可以从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这样的重点疾病入手,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让有需求的群众得到及时、便捷、周到的服务。其次要细化方案,完善签约的机制,要明确签约的组织方式、签约形式、服务内容、考核办法,做到可操作、可督查,还要落实好家庭医生的配套政策,把签约多少、服务好坏与医生收入挂钩,激发医生活力。三是要把握进度,提高服务质量,今年重点人群签约率要达到60%以上,但不得盲目追求签约率,不得采取下任务、搞运动的方法,不得搞强迫命令,让群众自愿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