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医生”这个曾经的外来概念,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力推行。今年6月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再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然而,这一利好消息,给北京市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葛彩英带来的却是重重压力。
两个人负责七八百居民
葛彩英所在的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北京市示范单位,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已6年多。这些年,中心就诊人数逐渐增多,实现签约的居民数量也在增长。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中旬,方庄10万常住人口里,已有1万多户、3万多人跟家庭医生团队签了约。但亮眼数字背后的辛苦,只有社区医生和护士自己清楚。
在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全科医生都配有一名搭档护士,称为慢病护士。医生负责诊治,护士负责档案管理和追踪随访。与葛彩英搭档的护士叫王颖,年纪不大,说话做事透着干练。王颖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按照中心的规定,两个人的家庭医生团队需要保证给签约居民每年做1次体检,一个季度至少上门随访1次,老年人、卒中康复病人等重点人群,每年要做1次全面身体评估,评估内容细致到“能提起多重的东西”,“能否自己穿衣、洗澡”等。此外,按照居民的不同情况,护士还要进行一对一宣教,发放对应的科普资料。
“我们诊室外有一个自测小屋,供社区居民自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只要在这建了档,他们自测后的数据就会自动上传到系统。负责的护士在查看档案数据时,一旦发现指标异常,须电话提醒对方前来检查。”王颖说,有时提醒一次不行,还要提醒多次,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按照国务院2011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每名全科医生的签约服务人数应控制在2000人左右。目前,与葛彩英和王颖团队签约的人数有七八百,但由于签约者多为重点监护人群,再加上日常问诊等工作,无论医护都觉得工作较为吃力。“我们这儿的医生护士经常加班,负责管理档案的护士们天天对着电脑,眼睛都受不了了。”葛彩英说,前不久有个慢病护士,因为眼底出血,不得不转了岗。
在葛彩英看来,单纯追求家庭医生签约率未必是好事。以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除去后勤、检查室等人员,中心只有30多名医护,要达到全人群签约的目标,平均每对医护管理的居民数得达到6000~7000人,工作负荷难以想象,工作质量也将难以保障。
低报酬留不住好医生
避免社区医生超负荷工作的根本是增员,但这却是件说起来难,做起来更难的事。
葛彩英说:“我们这里不是没来过高学历医学生,硕士、博士很多,甚至还有博士后。但这些人基本都待不住,很快就走了。”王颖说,前不久,一名中心培养了几年的博士后,终于还是熬不住偏低的工资和看不到未来的忧虑,说走就走了,“我们就算给户口、给编制,人家都不愿意留。”
葛彩英从医多年,硕士学历,不仅是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医师,还是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临床副教授,但她的工资仅为三甲医院同级别医生工资的1/5左右。而且由于中心收支两条线的运营模式,无论你的签约居民有多少,工作多做了多少,每年的工资永远都是一个数。“你说人家刚毕业的硕士、博士,要吃喝、要租房、要结婚,这么点钱怎么可能留的住?”王颖感慨道。
如果说每人负责六七千名签约居民的健康是远虑,那么,B超室即将关门的事实就是近忧。由于没有年轻医生愿意留下,负责B超检查的医生已近70岁,却还不得不被返聘回来,支撑B超室运作。葛彩英说,假如再招不到人,B超室可能就要面临没有大夫必须关门的境遇了。
“思考如何让这个岗位更有吸引力,才是招来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葛彩英认为,薪资是无法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