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进入临床实验的新药只有大约十分之一能最终上市。
一方面,生物药企抱怨“缺钱”;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对生物医药行业“感兴趣,不敢投”。
政府支持的项目基金由于数量少、覆盖面广而被业内人士比喻成“撒胡椒面”,而大多处于中小型或初创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更是因风险高、周期长等因素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慢热型的生物医药产业持续性资金投入到底应该从哪里来?
政府的“胡椒面”怎么撒
无论是生物药企的负责人,还是关注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人,双方对于政府支持资金的普遍共识是:政府的钱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支持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多的是帮助有潜力的企业“启动”起来,而关键问题在于这些政府资金怎么花更有效。
专门投资生物医疗行业的奥博资本(OrbiMedAsia)资深董事总经理王健表示:“即便是政府在生物医药投入方面算是比较大的美国,整个行业仍是以私人的资本为主。我比较过韩国、印度、新加坡等不少国家,老实讲,中国政府近年来对生物医药的投入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作为生物药企创业者的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商务副总裁林艺海也持有类似观点,并强调政府基金的重要作用之一应在于“孵化”。
“好多博士从海外回来,头脑中只有一个理念而已,拿不出东西,但是要融资就必须有成形的东西,这时政府的投资很重要,可以让技术转化为实物,使企业往前迈几步,让人看到一个雏形,这样再去融资就方便了。”林艺海表示。
林艺海认为,不同地方政府的作用应统筹考量,“北京、上海这样人才和科技集中的地区应该重点放在"播种"和"孵化",然后可以把产业化放在地方”。
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邱东旭和林艺海都比较欣赏江浙一带生物医药园区的做法:经过严格筛选,给有潜力的企业相对充分的启动资金,并且不占股份,使项目“做出点眉目来”之后退出,接下来企业再去吸引风险投资。
生物谷(BIOONGROUP)创始人、中国医药产业技术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发宝表示,目前国内正在摸索一些新的投资组合,比如政府出一部分,民间资本出一部分,聘请专业人士管理基金,以达到风险共担的目的。
社会资本“感兴趣,不敢投”
在被政府“扶上马,送一程”之后,生物药企就需要社会资本的进入了。
近些年,在一些生物医药论坛上,经常会看到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投资人的身影,甚至一些专门的生物医药投资论坛也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