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起,东莞5家公立医院启动“医药分开”试点,取消15%的药品加成,自此,东莞公立医院改革迈出实质步伐。试点一年后,东莞市卫计局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5家医院药品费用让利共4328万,而且药品使用量比去年下降5.3%.药品加成一直被诟病为“看病贵”的毒瘤,是导致医生开大处方、滥用药的直接因素。东莞市明年起将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每年可为患者减负1.28亿元。取消药品加成制度能否成为东莞破除“以药养医”制度,切断医药利益链条的良方?这背后将是一场公益与利益的博弈战。
政策追溯
“医院的收入来源其实是三驾马车,一是药品加成收入,一是医疗服务收入,一是财政补助。取消药品加成后,医生多用药也没用,用贵药也没用,这样也就遏制了医院创收的冲动。”
最关键是破除“以药养医”
公立医院改革一直被看成医改“最难啃的骨头”,其成败也被看成新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2010年8月底,东莞明确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莞城医院、石碣医院、新涌医院、道滘医院为东莞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自此,东莞公立医院改革路径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2010年10月开始,东莞曾组织考察团,先后赴陕西省神木县、子长县和安徽省马鞍山市、芜湖市等地,进行大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各地公立医院改革路径各不相同,有全民免费的“神木模式”,有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子长模式”等。一位参与过东莞市公立医院改革方案起草的工作人员介绍,“最终,东莞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入点选择了‘医药分开’。”
2012年10月,《东莞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正式下发,要求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主导地位,探索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新医改进程中,实现医药分开有多种探索路径,但无论哪一种,最关键是要破除‘以药养医’。”上述方案起草人说,东莞选择了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来推行医药分开,“医院的收入来源其实是三驾马车,一是药品加成收入,一是医疗服务收入,一是财政补助。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的收入不再与药品差价收入挂钩,三个补偿渠道改成两个,那么医生多用药也没用,用贵药也没用了,这样也就遏制了医院创收的冲动。”
增加财政投入补偿医院
然而,取消15%的药品加成对于医院来说,可谓“割肉”之举。“药品加成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积极作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允许公立医院在药品进货价的基础上加成不超过15%销售,来支撑公立医院的自身运行和发展,以此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这一政策确实促进了当时医院的发展壮大。”但是,东莞一公立医院负责人坦言,“由于财政对于公立医院投入的长期缺位,也导致医院对药品加成的依赖逐步增强,”最终医院为了生存创收,就容易出现大处方、大检查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贵’。“
从东莞医院来看,药品收入占医疗业务收入40%左右。考虑到公立医院因政策出现的合理减收,去年9月,《东莞市试点公立医院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补偿方案(试行)》下发,明确将采取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部分医疗服务收费和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等途径来解决。自去年10月1日开始,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正式开启“医药分开”试点。
试点成果
患者内科让利比门诊更高
根据东莞市卫计局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5家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药费让利共4328万元,而提高的医疗服务收费与之基本相抵。
让利金额多在20元以内
“西药120.77元,让利15.78元,诊查费10元,治疗费0.51元,总费用115.5元。”11月14日,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一楼西药房外,患者卢女士正等候取药,她称最近在该院看病,每次都留意到收费单上有“让利”二字。第三人民医院是取消药品加成试点医院。根据试点政策,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的同时,三级医院的门诊诊查费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