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对国家发改委定价又盼又怕。盼的是,只有价格定下来了,我们才能挂网招标;怕的是,药材价格还在上涨的当下,中成药价格定得太低,企业赔本赚吆喝。”随着5月1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以下简称“目录”)正式实施的日子临近,负责广东罗浮山国药西北、西南销售的郑传誉已着手准备各种招标事宜。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丝毫不掩饰内心的纠结。
实际上,有着与郑传誉同样心态的人还有不少。记者多方采访后获悉,国家发改委已初步拟定了中成药价格调整的基本原则。新版目录的实施,则令进入目录的中成药品种价格调整先行一步。一方面是价格空间的压缩,一方面是销售市场的增容,企业到底该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呢?
“降”字为主
3月15日,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正式对外公布。较之2009年版目录,新版目录品种从原来的307种扩充到520种。其中中药新增品种101个,扩容将近100%,仅新增独家品种或者独家剂型就超过40个。
然而,新版目录的颁布并未给入选中药企业带来实际利好。3月18日(周一)资本市场中有机构悄然选择了转身撤资。前一交易日涨停的沃华医药就遭遇两家机构减持;羚锐制药更是股价大跌9.8%;千金药业连跌两天,跌幅分别为2.73%和4.35%。分析人士认为,资本更担心越来越近的中成药价格调整所带来的利空。
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家拟对中成药降价的传闻不绝于耳。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相关人士向本报证实,2013年发改委药品方面的重点工作就是调整中药价格。原因之一就是化药价格经过3轮调整已全部“梳理完毕”,而中药价格多年没有动过。
“中药价格也确实到了需要重新调整的时候。原因有三:一是有的品种进了国家医保目录,但没有定价;二是中药材市场波动已经不大;三是中药产品的专利比较多。我们已对日费用比较高的中药品种进行了审核。”上述人士称,“发改委价格评审中心调查发现,除了部分低价药外,实际上,很多中成药的原料成本可以实现内部消化,导致价高的很大部分原因是费用支出。”
另一权威人士也向记者透露,发改委一方面想要减轻患者负担,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鼓励研发创新,不愿意因调价而引起市场较大波动,因此压力颇大。“此次中成药价格调整,并非单纯降价、一刀切,而是有升有降。”
所谓“有升有降”,意即对于低价药,发改委将不予降价;对于那些成本上升、价格制定已形成倒挂的品种,只要企业能够拿出确凿证据,发改委则会考虑适当上调价格;至于那些市场价格与政府定价相差较大的品种,其价格显然需要降一降。“为了鼓励创新,保密品种价格原则上不动。”
该人士强调,为制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药品价格,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已建立药品价格监测系统,除了出厂价外,还将采集商业公司采购价、零售药店的销售价等多种信息,作为价格调整的依据。
对照化药价格调整的规律,人们不难看出,此次价格调整依旧以“降”为主。有媒体称,正在探讨中的调价方案(含独家品种)降价幅度在5%左右,非独家品种有可能降价10%~15%。
企业苦衷
对于“降”字,很多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并非不能理解。一位企业高管对记者表示,基本药物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以价格换市场是必然趋势,不过希望这种“降”能够考虑到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中药跟化药存在较大差别。化药是工业品,规模生产的时间越长,生产成本就越低;中药是资源性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药材价格将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在社会各种成本都在刚性上涨的当下,如何协调行业发展和公众利益,是考验政府也考验企业的难题。”步长制药总裁赵超说。
郑传誉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告诉记者,以复方丹参片为例,大部分企业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