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市级医院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的技术支撑和保障,2006年,医联工程正式启动。
医联工程是上海市市级医院医疗信息共享及协同服务工程的简称,在上海38家三级甲等医院范围内实现了为就诊患者建立统一电子病史资料、跨医院诊疗信息实时交换共享、协同医疗服务及辅助管理决策技术支撑等4大功能。
申康中心郭永瑾副主任说:“医联工程为申康探索精细化医院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十年来,医联工程在方便患者看病就医、加强临床质量和费用控制、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建共享共赢
上海医联中心何萍主任介绍,建设医联工程的初衷首先是解决市民群众看病就医的突出难题,包括回应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减少重复用药、重复检查、大处方导致的费用浪费;其次是推动信息共享,强化医院间的协作,推动各医院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整个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共建、共享、共赢。”何萍解释,共享是核心,主要指实现各医院间临床信息共享;共建是基础,通过申康中心和各市级医院的共同建设,推动上海市级医院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共赢是导向,建设的医联平台主要是服务于公众、医生和管理者。
在建设之初,医联工程面临很多问题:系统互联互通及共享性差、标准和规范缺失多、涉及机构多所带来的协调周期长……
在建设过程中,申康中心采取“探索一批、成熟一批、推广一批、渐成体系”的模式,由点到面、阶段见效、逐步完善、不断发展的项目管理理念,一套庞大而深入的医疗信息化体系逐渐清晰起来。

主要建设内容
目前的医联工程可以概括为“一网、二卡、三库、四平台、多应用”,即:一个连接申康中心与市级医院间信息交换的通讯平台(医联网);社保卡(医保卡)和医联卡;临床数据库、业务运行库、医疗资源库;数据交换平台、协同服务平台、公众服务平台和辅助决策平台;应用包括临床质量管理、管理服务决策等18个子系统。
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上,医联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利用政务外网覆盖连接了38家三级医院,实现技术上的互联互通。
在共享交换上,与各个医院不同厂商的软件产品形成数据交换以及应用流程上的对接,实现了针对不同的异构系统统一、规范性的对接技术方案。
在数据中心建立了患者病史档案,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就诊日志信息、实验室检验报告、影像检查报告、医学影像图像文件、就诊费用、就诊处方报告、住院相关病历(首页、小结、手术报告)等。通过调阅平台,各联网医院均可以方便调阅到这些诊疗档案。
对自费就诊患者,医联工程将38家医院自行发行的自费就诊卡的卡内编码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在卡面加印“医联”标志,使患者可以跨医院使用同一张自费就诊卡。该卡被称为“医联卡”。
实施基于个人诊疗档案的治疗安全和近期重复诊疗信息提醒系统。对于可能的重复医疗行为和有隐患的处方进行主动的智能提醒,加强临床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提供帮助。
与上海市长宁、闸北、闵行等区连通,实现了纵向的医疗信息共享,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落实申康作为政府办医主体的职责,围绕出资人管理,建立了对医疗机构资产、人事和财务方面的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分医院端和中心端,医院端作为医院内部的管理系统,通过医联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从医院采集管理方面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心端的管理辅助决策应用。
建成了医联网内网和对外门户网站。医联内网面向各市级医院提供了医疗档案调阅、重复用药提示等一系列的信息应用功能。对外门户网站(www.shdc.org.cn)的服务对象是就诊患者。目前提供的功能是向就诊患者提供38家医院的专家预约挂号资源情况,提供检验报告的查询,以及通过市民信箱推送患者个人诊疗档案的查询等功能。目前也已在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