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下称“公告”),要求针对部分已申报生产或进口的待审药品注册申请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申请人自查发现临床试验数据存在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的,可以在8月25日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撤回注册申请。一时间,这条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数据核查要求”的公告,让医药圈沸腾了。
自查范围规模史上最大,惩罚最严
公告中同期发布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品种清单》一共公布了1622个受理号。其中进口药171个受理号,新药948个受理号,已有国家标准503个受理号。化药需要自查1283个受理号,占79.1%;中药共237个,占14.6%。生物制品共102个受理号。1662个受理号中有309个受理号分别属于国内103家上市公司。华海药业(26.49,1.79, 7.25%)(600521.SH)涉及9个受理号数排名第一;若以药品名称数排名,排第一的是恒瑞医药(47.42,2.49, 5.54%)(600276.SH)和国药一致(67.81,-0.56, -0.82%)(000028.SZ),各14个产品需要自查。
从自查清单来看,有十余家企业有多种药品榜上有名。对此,在名单中一家药企工作的刘海生(化名)说,30多天的时间对于任何一家药企来说都略显紧张。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自查时间一旦放长,必然会给一些恶意造假的企业制造机会来粉饰数据。但是对于一些涉及到多种药品的企业来说,短期时间内的压力也会非常大。“走到临床数据这一步,前期的投入已经非常大,没有哪一家药企会轻易撤销申请。但是一旦被查出问题,惩罚也会相当严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完成自查,是此次涉及到的药企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根据公告,对于核查中发现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存在问题的受理药品,不仅审查不通过,还对相关申请人进行3年内不受理其申请的惩罚,同时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也有严苛的惩罚。涉嫌弄虚作假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吊销其临床试验资格,并将弄虚作假的申请人、临床试验机构、合同研究组织以及相关责任人员等列入黑名单。
对此,吕梁中药厂厂长薛纪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恶意造假的企业固然要严厉惩罚,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药企的药品都委托相应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如果该机构仅在其中一家药品中存在造假现象,其他也在该机构进行临床试验的企业容易“躺枪”。“公告中应该对如何划分给予一个明确的标准尺度。”薛纪平说。
“自查令”为何会让药企慌张?
根据此次公布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品种清单》,1622个受理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2008年前提交审批申请的。据记者了解,7年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临床数据的要求一再提高,刘海生表示,如果拿今天的标准来衡量7年前的临床项目,估计会有一大批药品不得不提前撤出。
“对于一些底气不足的药企来说,撤与不撤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刘海生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撤了等于自己打脸承认数据有问题,不撤的话一旦被查出就面临3年无法提交申请惩罚。而且对于一些地方药企来说,还涉及到呈报之前的省市食药监局的名单,难道能站出来说食药监局的前期审核也是有问题的?”
药企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国内医药圈,药物临床试验数据“微调”甚至造假并算不上是什么新闻。在药物研发环节中,临床试验一直被视为是药品上市前关键的一道安全屏障。但是在我国,临床试验理念直到1980年才被初步认可,1999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有关临床试验的质量规范。
一直以来,我国对临床试验机构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只有通过药监部门审批的临床机构,才可以参与临床试验。目前已通过审批的机构近400家,多为各地的三甲医院。
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网负责人汪金海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正是对临床机构的数量管控,造成医院的绝对强势和一些试验不规范的产生。他认为,在医疗资源本身紧张的前提下,有着临床试验执行资格的资深医生有多少时间投入在临床试验中本身就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