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2315字,分2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大西洋月刊》报道称,ZMapp此前从未在人体上进行实验。该药物仅在8只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猴子身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这8只猴子均得以存活——但是,它们都在感染后48小时之内接受了该药物治疗。而另一只猴子虽然也接受了治疗,但是当时其感染时间已经超过了48小时,结果这只猴子未能存活。
另外在2012年,一项利用单克隆抗体来对抗埃博拉的小型研究发现,在感染埃博拉病毒之前或不久之后使用药物才能起作用。2013年一项研究发现,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内注射了名为MB-003混合抗体的恒河猴,其存活率为43%。如果不接受药物治疗,那么其存活率为零。
另据《新闻周刊》报道,在近期的几项实验中,ZMapp中含有的另一种成分ZMAb被用于治疗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恒河猴。2012年的一项研究对最佳治疗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感染后24小时内接受治疗的4只恒河猴全部存活,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另外4只恒河猴在感染该病毒48小时之后开始接受治疗,结果有两只恒河猴完全康复。
2013年11月,科研人员又对这6只存活下来的恒河猴进行了实验。这6只猴子在距离第一次实验10周之后又再次感染上了埃博拉,科研人员以此来评估它们是否建立起了抵御该病毒的抗体。结果显示,6只猴子全部存活。
为何对抗埃博拉的手段发展如此缓慢?
“环球邮报”网站报道称,埃博拉病毒首次被发现是在1976年,距今已有38年。在这一时期内,超过2000人因感染埃博拉而死亡,但是针对该病毒的疗法和疫苗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
这其中有三个原因。首先,这是一种非常难以研究的病毒。病毒本身的发展演变极快,今天研制的疫苗对未来或许不起作用。其次,人类在感染埃博拉之后很快就会死亡,因此即便是有了对抗埃博拉的潜在药物,也很难在人体上进行实验。最后,研究埃博拉非常危险。这类研究要求“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目前,全世界仅有24所这样的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