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CFDA发布了2016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法人批发企业为11794家、非法人批发企业1181家。而再往前推一年,这个数字是法人批发企业11959家、非法人批发企业1549家,按照这个对比数字,不难发现,仅过去一年,已经有533家医药流通企业消失。
去年年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在医药产业中指出,要推进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升级,提高流通市场集中度,形成一批跨国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在两票制和营改增的大政之下,行业普遍的判断是,中国1.3万家批发企业中将会有1万家要被市场淘汰。
那么,这1万家医药商业公司将会被以什么样的方式淘汰?哪些企业将会在怎样的境地下出局?这一万家企业出路在什么地方?
1、医药流通企业会怎么消失?
无疑,两票制、营改增的执行是淘汰小散流通企业的大杀器。
虽然两票制是这两年行业内人人关注的重点政策,但真正重视的企业或者提前布局的企业并不多,因为关于两票制这个概念以及政策早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2007年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实施方案》,该方案要求“所有品种原则上由一级经销商直接配送,生产商直接对经销商开具发票,通过监管票据流向规范药品秩序”。当时生产企业就开始称此为“二票制”,被认为是一个比限价还厉害的招数。
当然,该政策出台执行不力,以至于行业内并未太大重视。而直到十年后,2016年底,中央深改组第31次会议中再次强调“两票制”,为政策落实奠定政治基础之后,行业才真正意识到两票制真的来了。
但是两票制是如何让流通企业消失的?福建是最早实施两票制的省份,在2014年6月便发布了《福建省2014年医疗竞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意见》,取消分片区配送模式,实行全省统一配送,严格执行“两票制”政策。
在具体执行方面,福建省要求各采购片区集中采购药品配送企业总数原则上不超过10家;福建省食药监局遴选确定11家基药配送企业,具备全省基药和非基药配送资格;各采购片区的基药只选择从11家中选择,非基药配送企业必须从11家中选择3家以上。
该政策一执行,除了上述11家企业之外,其余的必定排斥在主流市场以外,执行最初虽然有些小企业可能还暗暗地做一些事,但是毕竟市场被极度限制,最终生意越做越小,直到出局。数据显示,福建省未执行两票制之前,药品配送上达170多家,但是执行两票制两年后,2016年时福建配送商仅剩40左右,77%的医药商业公司被淘汰。
从福建案例来看,两票制的威力不可谓不大。现在,全国除了江西、山东、河南、新疆、西藏5省(自治区)还未出台关于两票制的具体方案及执行时间之外,已经有26省出台了两票制正式文件。
虽然目前26省执行两票制的内容不尽相同,且都留给企业过渡时期,但是从国家将两票制当做医改顶层设计的内容而言,在执行上向福建靠拢是大势所趋。按照福建的77%的淘汰率,那么两三年后,整个医药流通企业就会达到此前行业所说的中国只需要的3000家左右的医药商业企业的目标。
2、哪些企业先消失?
2016年6月19日,广东省清远英德市最大的医药商业企业为尔康发布了解散公司的公告。公告显示:“公司近年来经历了经济下行、成本上扬、业务量不断减少等多种困难,尽管公司采取了各种积极补救措施,但仍然未能扭转局面。有鉴于此,不得不决定就此解散。”
为尔康的倒下成为了商业流通改革中的缩影。从数据不难发现,过去一年减少最多的是非法人批发企业。而随着“两票制+营改增+流通行业自查”等多项政策综合推进,使得以小规模市场代理业务为主的企业无以为继。
难道两票制将会是淘汰企业的唯一手段?当然不是,在E药经理人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暨2016年医药产业创新论坛上,CFDA副局长吴浈曾表示,医药流通领域乱象较多,一是流通企业太多,二是从事销售的人员太多。他说,此前都认为中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过高,但实际上现在集中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