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要以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计划项目为依托,集成全国医药卫生科技资源,探索建立以国家需求与任务为导向、联合开放与资源集成的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自2008年起开始推进实施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对提升国内新药创制水平发挥着引领作用。
“重大品种研发、关键技术研究的‘三重’课题,新药研发的后补助课题以及企业新药创新平台都是‘十二五’新药专项第三批课题部署,即2012年重点关注的课题。”参与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及“十一五”、“十二五”实施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民口)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的北京药理毒理研究所教授张永祥在10月20日于广州举行的2012年全国医院药学学术年会上指出,“十二五”新药创制专项的经费在中央财政总投入中的比例预计较“十一五”时略有提高,其中在大品种、创新药和孵化基地三方面增加明显。
新型举国体制
尽管眼下在不少领域有“举国体制”优劣的争辩,但就科技创新,尤其是新药创制来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毋庸置疑是一个风向标。事实上,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及保障是“十二五”新药专项实施的原则之一。
据悉,目前中央财政资金已就“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拨入90.69亿元经费。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到新药创制项目中的资金为12.71亿元,2012年则增长到17.99亿元。依照当时的经费预算,2008~2020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央财政拟投入316亿元,其他渠道1022.99亿元。
“‘十二五’新药专项奖进一步聚焦研发重大新药的主攻目标,紧密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与改善民生的新需求,作出实质性贡献。”张永祥在分析“十二五”新药专项总体发展思路时强调,“十二五”将更加突出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加突出新药和药品大品种科技内涵的提升,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更加突出机构创新。
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张永祥在演讲中一再强调“时限”的问题,事实上我国历史上实施的重大项目(如“两弹一星”)及重大工程项目(青藏铁路)往往对整体提升综合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在‘十二五’期间要求必须突出重点。”张永祥指出,品种要创新和优效并重,大品种须注重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平台要体现技术先进、资源支撑共享和优质服务,关键技术要以需求为导向、与大品种密切结合,孵化基地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