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轰轰烈烈、风光无限的并购相比,对被收购企业漫长而繁琐的整合过程更能考验一个企业的实力。
2011年12月9日,华润收购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9%股权,加上此前已持有的51%股份,华润完成了对北药的整体收购。顺理成章,北药旗下的万东医疗也改朝换代成为庞大华润系一员。
这样一来,华润万东与华润此前收购的上械集团一起构成了华润医药麾下的“医疗器械”板块。
然而,两年后这家被华润视为“旗下医疗器械行业的唯一运营平台”的华润万东竟也难逃被卖掉的命运:3月3日晚,华润万东公告称,实际控制人中国华润总公司将转让所持股份。同时,上械集团也被华润挂牌转让。
处变不惊的华润将此解释为“战略性退出医疗器械业务”。的确,对于一贯以兼并收购杀入各大行业的华润而言,赚钱就做,不赚钱就丢,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不过,这样的结果似乎也反映出华润粗放并购后的弊端。“并购后就是整合的难题,华润风风光管攻城略地,也为自己留下一堆有待整合的摊子,这才是真正考验华润的时候”,一位医药业内人士称。
对于并购,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也曾直言:“难点是整合。就像你买了一大堆菜似的,你得慢慢挑拣,把一些烂菜叶子扔了,留下好的有用的菜,再洗洗涮涮包装”。
在华润万东与上械集团的整合上,华润耗时多年,却并无多少起色。在收购万东后,传言要被整合进华润万东的上械集团效益开始每况愈下。而华润万东虽然并未亏损,却与华润各大“肥的流油”的业务相形见绌。公开资料显示,华润万东2010年~2012年的净利润分别逐年下滑;到2013年前3季度,华润万东净利润仅为1851万元,同比下滑17%。
更重要的是,在华润紧密布局医药行业谋求上市的版图中,华润万东鸡肋一样的存在,正成为华润的羁绊。在2011年亚洲金融论坛上,宋林曾表示,计划一到两年内,实现医药板块在港上市。如今医疗器械业务的整合已成往事,华润医药整体上市仍无时间表。
虽然,对于华润这一次退出,也有观点认为是拱手放弃了医疗器械这个“最有前景的业务”,但对于这个前景,华润显然失去了耐心。
尤其在如今的医院并购潮之下,华润“弄潮儿”的秉性让它将注意力更多转向了医院并购。截至目前,华润已并购多家公立医院。依照华润医疗CEO张海鹏设想,到2016年,将拥有30家医院和2万张病床。
然而,就连宋林也坦言“医院整合难度大”的情况下,华润对医院的并购是否还将面临新的整合难题呢?
粗放收购后的整合难题
华润正式开展医疗器械业务始于2007年。
2007年4月,中国华润与中国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签署了上械集团股权转让协议后,上械集团正式划归中国华润。
2011年12月9日,华润通过旗下企业向北京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增发股份的形式,收购其间接持有的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9%股权。加上此前已持有的51%股份,华润完成了对北药的整体收购,而北药旗下的万东药业也归入华润系。
至此,华润在医疗器械业务方面开始步入整合轨道。因为华润万东是上市企业,便理所当然被华润视为“旗下医疗器械行业的唯一运营平台”。换言之,上械集团将被华润万东收编。
然而,这一过程却并不顺利。2011年10月,据21世纪网报道,在重组风声下,上海医疗器械厂的效益迅速下滑。2011年7月份,工厂销售额只有200万出头,相当于过去的十分之一。今年已经亏损1500多万,总经理也在6月底辞职,而去年医疗器械厂还是盈利的。
据悉,上海医疗器械厂是医疗器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集团的利润中心,给集团贡献了40%左右的利润。
援引上械医疗器械厂人士的话称,万东医疗的重组预期,是上海医疗器械厂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万东医疗和上海医疗器械厂在X光机领域是排名第一第二的企业,两家企业已经竞争了20多年。2009年之前,由于上海医疗器械厂的增速很快,两家企业的差距已经在缩小。但传出重组风声,说上海医疗器械厂今后就是万东医疗的一个车间,销售也要统一管理,技术开发也要统归万东医疗,打击了发展中的医疗器械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