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研究组织(CRO)公司的历史已经有几十年了,但是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合作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随着大药厂研发费用的暴涨,外包研究和临床研究行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些大药企,如赛诺菲(Sanofi)、礼来(Eli Lilly)和辉瑞(Pfizer)在预算的压力下开始转向寻求CRO公司,这导致了全球药物开发外包行业的兴起。

随着对外包需求的增长,已有的合作关系就需要重新构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现在CRO和药企间的战略性合作包括像功能性服务提供商(FSP)那样的外包合作,它是更加专业、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一个“通用型”的模式。一家药企可以基于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CRO公司。其中有些合作更强调数据管理,使得制药公司可以藉此扩展数据资源,并节约时间和金钱。
研究发现,近期内研发外包和生产外包都没有放缓的迹象。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建立起对所有参与方最有利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Nesa Nourmohammadi
1. 辉瑞(Pfizer)、 Icon和Parexel:
两年前,辉瑞宣布它需要削减数十亿美元的研发预算,并寻求新的削减成本的方法。除了传统的裁员外,这家药企转而与CRO公司合作。
两家颇受欢迎的CRO——Parexel和Icon与辉瑞签署了长达5年的临床研究合作协议。对于辉瑞来说,协议将大量的工作交由CRO公司来完成,而辉瑞只是对临床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
“这种两个合作伙伴的模式将简化我们的流程,显著地降低我们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使用外部服务提供商的数量,并降低风险和确保质量管理,”在协议宣布时,辉瑞的John Hubbard说道。
虽然一些专家推测,这笔交易的金额大约为67.5亿美元,但确切的交易额一直没有披露。
2. 安斯泰来制药(Astellas Pharma)和INC Research:
2012年4月,安斯泰来和INC Research宣布,双方正在扩展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双方建立了一个为期三年的FSP联盟,INC Research将向这家日本制药巨头提供包括临床监察、试验管理、文件管理、试验启动、可行性研究和临床数据管理在内的各种服务。
2012年3月,William Blair的股票分析师John Kreger在Outsourcing-Pharma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FSP模式已经引发了一些大药企比如礼来、美国默克(Merck)和赛诺菲的兴趣。所有这些公司都表达了进一步使用这一模式的兴趣,期望利用此模式进行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