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称,中国在未来20年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不断完善并壮大的医疗卫生行业(包括非国有机构的参与)将是维持中国乃至全球稳定的关键。
世界银行于2012年2月27日发布的这份长达468页的报告为中国加固市场经济的基础提出了发展路线图以及结构改革建议。这份名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报告陈述了由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官员组成的联合调研小组的调研结果,还涉及了中国各级政府官员的大量反馈意见。
这是世界银行首次与中国政府合作开展调研项目,也恰逢中国即将换届产生新一代领导集体。
世界银行主席Robert Zoellick向媒体表示:“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型将极富挑战性。中国有机会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这种陷阱往往见于推动某个国家快速增长的因素在该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就消失之时,比如低劳动力成本和简单技术应用,从而迫使这个国家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2012年2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以及DRC主任李伟在北京会见了Zoellick,中国外交部的官方网站上重点报道了这次会见的细节,进一步展现了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这次空前合作。特别是李克强副总理的出现对世界银行的调研结果无疑是一种肯定,在明年年初换届之后李克强将有望成为中国的下一任总理。李克强同时也是领导当前中国医改的关键人物之一。
也就是说,这份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关于中国如何重新定义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建议。这份报告重点论述的领域包括: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发展私有经济以及金融体系重组。
几乎可以肯定中国将在2030年之前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即便其增长速度可能会放慢。这份报告预测道,在未来20年里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逐渐放慢。
Zoellick在北京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也承认这些挑战的存在。他表示:“任何一个经济体一旦开始像中国那样发展,都会触及旧发展模式中的既得利益者。”“这份报告谈到了如何拉动内需和鼓励消费。如果在某些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机会,那么必然会有另外一群人支持改革。”
Zoellick还指出,他在与中国省一级官员沟通之后很受鼓舞,这些官员越来越意识到地方政府“其实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引导未来所需的发展模式”。
世界银行建议中国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以及实现医疗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全国覆盖来渡过这一增长速度放慢的阶段。生物制药行业是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这个行业在不断追赶发达经济体的同时也会继续获得很高的回报。从这种意义上看,生物制药行业与电器、汽车等其他生产行业是一样的。
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了中国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在当前的十二五计划(2011~2015年)中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大量政府经费的扶持重点,其中基础研究将成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药物发现与重大传染病。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7~2009年药品专利占中国所有专利项目的4.55%,而在全球范围内这一比例是37.67%。生物技术专利占全球所有专利项目的3.61%,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只有1.98%。
六大战略方向
世界银行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六大战略方向:
加强市场经济建设,改革国有企业;
加快创新步伐;
推进“绿色”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财政体系建议;
与世界各国建立互利共赢关系。
其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医疗卫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将有助于缩小农村与城镇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解决待遇不平等问题。质量更高、范围更广的公众服务,包括初级卫生保健和老年人关怀,将成为发展重点。
不过,要想把大城市的这些服务延伸到农村地区并非易事,毕竟目前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这份报告指出:“医疗卫生行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正面临着一场‘完美风暴’,急剧增加的社会和财政成本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