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在深圳发布《2012~2015年中国彩超市场研究报告》并预测,随着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检查需求的增加、超声设备更新换代时代的到来,以及彩超设备价格的下降,未来几年我国彩超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达20%左右,2015年我国彩超销量将突破3.4万台(注:2012年不足1.91万台)。
彩超走入3D时代
由于具有无创、高灵敏度、应用面广、低成本和操作方便等优点,超声设备在我国的普及速度十分迅猛,其市场增速已居各类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前列。《2012~2015年中国彩超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8~2012年的5年间,我国彩超销量由8100台增加到19083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9%;销售总额则由32.8亿元增加到61.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2%。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专业人士费澍告诉记者,近几年,超声设备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越来越高,诊断功能越来越全面、强大;二是产品小型化。例如,掌上B超不仅质量很轻、便于携带,且支持电池供电,从而使设备摆脱了电源线的束缚。与此同时,超声影像技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应用初期的一维A型和M型超声成像技术、实时灰阶二维B型超声成像技术,发展到了目前的全数字实时三维(3D)、四维(4D)超声成像技术。
“3D彩超和4D彩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时间维。3D彩超是图片,4D彩超是录像,后者可以让孕妈妈看到胎儿一连串的动作。”费澍形象地介绍说。2008~2012年,在我国彩超市场中,实时数字3D彩超、4D彩超的销量占比从17.1%增加到20.6%;销售额占比则由38.3%增加到45.8%——已接近彩超市场销售总额的一半。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实时数字3D彩超、4D彩超是超声诊断设备的主流发展方向。据《2012~2015年中国彩超市场研究报告》预计,未来2~3年内,3D彩超、4D彩超市场规模将超过普通彩超。
一机多能为主流需求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赵自林告诉记者,如今,医院在购置超声诊断系统的时候,多考虑购买所谓的全身应用系统,即“一机多能”型设备。
据介绍,彩超设备从功能上分有多功能彩超和单一功能彩超。顾名思义,单一功能彩超的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综合性医院的诊疗需求。从市场趋势来看,多功能彩超是主要发展方向。
“每个用户会根据自己的临床诊疗范围和技术特点来确定具体需求,而综合型应用的机型是主要的平台要求。因此,企业在国内推广超声设备,应尽量使设备具备完善的功能,功能应用应以腹部脏器、妇产科诊断为主,心血管疾病应用也应该是必需配置。”赵自林强调。
本土品牌亟待“强身”
记者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现,2009~2012年,我国颁发的国产超声设备注册证数量多于进口超声设备注册证。在国产超声设备中,迈瑞、威尔德、汕头超声、GE医疗、开立等的注册数量排在前五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超声设备生产企业已具备一定研发和制造实力。
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B超诊断设备》(GB10152-1997)的划分标准(B超诊断设备按照技术指标被分为A、B、C、D四种档次,其中A档超声诊断设备的技术水平最高,B、C、D档依次降低),目前跨国公司和合资公司供应的B超诊断设备以A档为主,而国产B超诊断设备大部分为B档及B档以下产品,只有少数企业可以批量生产A档产品。
《2012~2015年中国彩超市场研究报告》指出,按照不同的市场定位,国内市场上的超声设备供应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而竞争主要存在于相同市场定位的厂商之间。位于第一层次的是GE医疗、飞利浦、东芝等跨国企业。他们拥有雄厚的研发和制造实力,掌握全系列核心技术。这些企业通过快节奏的新产品上市和主动的老产品淘汰来引领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第二层次由日立、岛津等跨国公司,以及迈瑞、威尔德、汕超、开立等国内厂商组成。他们的产品线比第一层企业要窄,企业掌握部分核心技术,在某些产品上技术实力较强。位于第三层次的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产品集中于某一细分市场。由于这些企业技术实力较弱、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因此他们多依靠灵活的销售策略和价格战来挤入某一细分市场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