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纯销是药品销售的主要流通模式,目前全国药品商业大格局调整,可以理解为以药品纯销为目标资源争夺“巷战”。
这是一场看不到小字辈存在的战争,因为医院纯销必须具备的资金资源、渠道资源、产品资源和政府资源,没有一定背景和资历的企业是不可能参与的。也正因此,新医改启动以来,一场又一场有形或无形的战争总是围绕着四方资源而展开。
从现在来看,资金资源是参与这场战争的先决条件,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备而来;政府资源是先天条件,拥有强大政府资源令企业在各地招标无往不利,而没有也不见得立即毙命。因此,渠道资源和产品资源的争夺,是医院纯销的根本竞争。
渠道资源:巨头的博弈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医药终端,尤其是大医院市场终端牢牢地掌控在了部分区域商业龙头手中,如广东的国控广州、广州医药和中山医医药公司,南京的南京医药,华东的上海医药,北京的北医股份,山东的海王、瑞康等等。
从新医改开始,业界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行业将“变天”,格局将重新调整,势力再次划分。医药商业的巨头们更是清楚地看到了发展机遇就在眼前,希望能够进一步整合强势资源,争夺渠道终端。
因为渠道在中国医药市场往往意味着终端,渠道整合意味着市场占有率的直接提升。得益于国家鼓励医药并购、药品招标以及药品流通渠道管控等政策的综合推动,中国医药商业并购从2009年表现的如此迫不及待。
3年间,以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和九州通等全国商业巨头和上海医药、南京医药、广州医药等区域龙头为代表,传统医药商业巨头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商业圈地巷战,大企业向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医疗市场迅速扩张,对各地优质商业资源的竞争是这轮并购最直接的竞争方式。
国药控股经过3年多的大手笔圈地,在国内完成了30个省130多个地市的布局,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沈阳等地建有大型物流中心,在太原、郑州、武汉、长沙等城市兴建区域物流中心。依托国药集团央企背景和分销站历史优势,尽管遭受各方“强豪”的挑战,国药控股国内最大的医药纯销公司的地位无可动摇。
上海医药并购的标的中,中山医医药公司年销售额近20亿元,其中85%是医院纯销业务;随后23.28亿元高价吸收的中信医药,是北京市场占有率第三的公司,其中医院纯销业务占70%,被收购前实现销售收入净额43亿元。
华润旗下北医股份通过一系列并购在2011年销售额已经达到342亿元,近年拿下的北京普仁鸿在北京有医疗机构客户120余家,覆盖二级以上医院,医院纯销是主要业务;其近年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市资本合作的皆为医院纯销,尤其是二三级医院业务为主导的商业公司。
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华润医药是近几年医药并购领域最出位的企业,南京医药、英特集团、重庆医药、四川科伦、天津医药等区域龙头在近3年中同样积极进行以医院纯销渠道为目的的拓展。
经过一轮并购后,国药控股已经超越千亿元的目标。
众多巨头带动下,商务部数据也显示,2011年全国前10位商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百强的62.5%,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和华润医药共占百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同比提高7.6%。
医药纯销对商业公司最大的吸引力更重要来自利润率的提升。2012年前三季度,各省医药商业的集中度仍然呈现出进一步集中的态势,大型商业公司的增速依然较快。上市公司中,纯医药流通企业增速在17%左右,环比略有放缓,但净利润增速为61%。
产品资源:新手的门槛